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2013年中篇小說: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何向陽)

http://taihexuan.com 2014年02月14日09:49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何向陽

  用楊萬里的詩句時,窗外晴空萬里,是寒冷的冬季,心中卻有暖意在,這暖意是2013年的中篇閱讀帶給我的。此時此刻心中跳出的這句詩,再恰切不過地說明了2013年中篇小說的整體氣象。這是一個小說思索收獲豐盈的年份,同時也展示了小說藝術的多樣可能。

  歷史參照

  蔣韻的《朗霞的西街》(《北京文學》2013年第8期)延續(xù)了蔣韻寫作的一貫風格,將一個傳奇色彩濃郁的故事講述得沖淡平和,讀過之后卻能使人 從中咂摸出不一樣的韻味。谷城的一家住著朗霞、母親馬蘭花和奶奶,卻也秘密地住著朗霞一直以為故去的父親,而這保存得很深的秘密終會面臨“揭穿”的一天。 這個“揭穿”的人正是馬蘭花像女兒一樣疼愛有加的鄰居吳錦梅,馬蘭花像母親一樣待她,然而這個女孩子卻害得她失去親人、失去生命,還背著窩藏犯的身份。朗 霞最終離開了這個帶給她破碎記憶的小城,而歸來的一筆卻有作者的亮色,仍有人看到過母親在那個小院中不離不棄,那就是仍有人心中有著念想深情,而不是怨憤 仇恨。小說的精彩之處在于寫出了吳錦梅的出賣動機,不是別的,而是自己被逼上了心理的死角。她的戀愛秘密快要被揭穿,于是選擇了說出鄰家更大的秘密,希望 以此掩蓋自己的秘密,這是她由戀到罪的開始,而這種不自覺的自我保護卻使別人生離死別、家破人散。小說旨在探討人性中的幽暗之徑,由此,歷史的書寫變作了 背景,凸現的仍是人性破解的疑難。蘇珊·桑塔格曾這樣談論作家,她認為,“一個堅守文學崗位的嚴肅小說家必然是一個實實在在思考道德問題的人。他們講故 事,他們敘述,他們在我們可以認同的作品中喚起我們的共同人性,盡管那些生命可能遠離我們自己的生命。他們刺激我們的想象力,喚醒我們的同情心,培養(yǎng)我們 的道德判斷力!毙≌f最后,蔣韻仍然諒解了她的主人公,但這種被時間洗褪的思緒之中,仍保持著一個小說家對人性弱點質詢的尖銳。

  尤鳳偉的《中山裝》(《十月》2013年第3期)里,老將軍的后代孟軍作為一個成功商人回到父親出生、工作、戰(zhàn)斗的崮城,受到熱情接待,但出人 意料的是,當地冒出了一個自稱是孟軍哥哥的人,這讓孟軍平生懷疑,他找來律師展開調查。身經商海的老總或要對付一個冒牌平分財產的人?兩兄弟見面的結果出 人意料,老將軍妻子的養(yǎng)子不過是要一套將軍父親曾穿過的正式的外衣,來與已故的母親合葬,孟軍以一套父親生前穿過的中山裝滿足了他此前從未謀面的家鄉(xiāng)哥哥 的惟一心愿,但是當哥哥說出了這個心愿時,商人和他的律師仍是心中震動,錢,在哥哥的眼里,沒有一件爹的衣裳重要,而讓兩位老人以這樣的方式團聚,則是作 為養(yǎng)子此生的最大念想。當然只是那么一震,此后的孟軍如釋重負,他仍然沉浮商海,戒心在懷。家鄉(xiāng)之行畫上句號之后,他惦記的不是這個相貌平常而內心高尚的 兄長,不是埋在地下的父親的中山裝所代表的征戰(zhàn)與榮譽,而是與他有過情感牽連的兩個女人和一頭混血的藏獒。作家的思索在現實與歷史間跳躍,他的對于兩位 “繼承人”的評判也由此可見一斑。

  李佩甫的《寂寞許由》(《鴨綠江》2013年第8期)是其在完成平原三部曲尤其是長篇小說《生命冊》之后重新寫作的第一部作品,這部中篇小說仍 然在探索平原性格,從某種程度而言,這部小說仍可讀出《生命冊》中對于平原農民人格思索的余韻。作者從上古堯舜時期的中原高士許由寫起,為我們托出一個老 郭,這個身高骨寡、袖手面寒的本是寫詩的文化人,卻與他的名字“守道”悖離,走上了一條相反的路,靠著一個“合作”而來的科研發(fā)明到處找門子、找路子,甚 至托到掛職天倉的作家副市長為其批條子跑蓋章,而到了“金鋼國際”招商引資且資產評估超37億時,他卻因欠債引得心臟病突發(fā)而亡。與其說作者在探討一個命 運多舛、拼命“鉆擠”的人的性格,莫如說他在思考平原產生這種人格的土壤。從積極的角度看,郭守道不認命,一直想在人前爭面子,以致他雖活得掙扎,卻也不 能不說秉承的是一種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但另一方面,卻也讓作者感嘆于平原上另一種傳統(tǒng)的消失,淡泊的人生是寂寞的,寂寞的苦痛比起掙扎的煩惱更甚,所 以,許由的寂寥可想而知。但是,當人們都秉承了這種出人頭地的人生價值觀時,也許我們失去的是更應珍視的人的多重選擇。這才是作者的嘆惋所在。

  在這些歷史對照的書寫中,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有劉鵬艷的《紅星糧店》(《陽光》2013年第5期)。小說寫的歷史距我們不遠,上世紀80年代,正 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小丁高中畢業(yè)沒考上大學便代替父親老丁到糧店工作,從百無聊賴開始,直至糧店的員工為救他而傷殘,激發(fā)出了小丁的集體榮 譽感。當小丁像愛家一樣地投入工作時,傳統(tǒng)糧店在市場經濟的一波波深入推進中漸次萎縮,改制過程中小丁本來有更好的去處,但在感情上他已無法割舍,最終當 糧店被征作地產而看在老朋友投資的份上只保留一間門面房時,堅守到最后的小丁仍然將新噴繪的“紅星糧店”4個大字做成橫匾,為他個人的私營便利店命名。歷 史的前行與個人的眷戀之間,作家并非意在書寫對計劃經濟的迷戀,而是試圖在過往時代中找到一種仍然可貴的價值觀,小說有兩個道具值得注意,一個是使主人公 油然而生肅穆的門匾,一個是師傅手中印有“職工代表大會”字樣的大瓷缸。它們記錄了歷史過來的路徑,支撐了一代人精神成長的歷程。

  現實關懷

  方方的《涂自強的個人悲傷》(《十月》2013年第2期)給人印象深刻。方方這些年一直致力于對平民的研究。平民的命運與改變命運的個人奮斗是 她近年小說最強有力的思考主題。這部小說也不例外,它寫了一個從偏遠山村考上大學的鄉(xiāng)村青年的命運。這個青年從村莊一路走來,肩負著改變村莊、使家鄉(xiāng)人過 上好日子的使命,然而,在他大學畢業(yè)走上社會之后卻被工作拖垮了,先垮下的是他的自尊,后是他的身體,直到生命。方方因對她的主人公愛到了極致,也將主人 公的命運推到了極致,涂自強的理想就是這樣被現實一點點地蠶食掉了,他刻苦、敏銳、聰慧、肯干,但卻沒能和城里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他要面臨個人生存 的許多瑣事,而這些瑣事已將他的才智耗費殆盡;剜l(xiāng)的路是那么漫長,以致一個生命的消失引不起任何人的注目。較之于結局的灰暗,我看到的是作家對于社會公 正的渴望,城鄉(xiāng)差異,貧富差距,還有種種我們看不見的不平等,使?jié)M懷希望的涂自強變得連自我的命運也難以操控。這當然正是我們這個時代要改革的初衷。

  陳應松的《去菰村的經歷》(《上海文學》2013年第1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說。它的不可多得在于:一、寫村民選舉。二、寫作家深入生活,與 村民選舉如何失之交臂。陳應松近年的小說關注現實,一直有一顆憂患之心。小說寫一個作家到荒澤縣去,當地領他參觀養(yǎng)鱔、參觀養(yǎng)豬……千方百計地阻撓他到菰 村去,因為那里當天正進行著一場驚心動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村選。執(zhí)意要連任村長的人的勢力與懷有民憤的村民們、黑社會、基層政權,還有因維護村選而出動的 公安等,都只是偶爾吹進作家耳朵的風語風言,他執(zhí)意要去菰村看看,卻在這一夜一天被熱情有加地一再延宕。最終他什么也沒看到,什么也不知道,回到書桌前能 夠寫下的也只是這一個晝夜匪夷所思的經歷。那個菰村,仍像卡夫卡的城堡一樣,無法接近。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個關注現實的作家的窘境,同時也從這窘境中讀到 了一位有良知的作家的憤怒。小說中的荒誕與象征比比皆是,像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寓言。

  如此身不由己之經歷,在楊曉升的《身不由己》(《芳草》2013年第5期)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小說寫一個博士畢業(yè)的知識分子為了幫助家鄉(xiāng)黃老 板的集團公司上市,到處求門路、找關系,最終卻以受騙告終,而這受騙還不能告知老父和委托人,只有自己吞咽苦果——老父還要在家鄉(xiāng)人面前活得有尊嚴,并以 他會辦事、能辦事、有關系、有人脈的北京兒子為驕傲。

  以上3部小說都涉及到一個若隱若顯的鄉(xiāng)村背景,人從鄉(xiāng)村中走了出來,到了城市,但是鄉(xiāng)村中的一切仍然活在走出來的人身上,鄉(xiāng)村是一個巨大的現實,不僅牽絆著我們現代化各個層面的推進,也在提示著我們,在現代化的實現中仍有許多改革之初意想不到的問題需要我們逐一解決。

  理想訴求

  胡學文的《風止步》(《長江文藝》2013年第9期)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沉甸甸的故事。作者讓城鄉(xiāng)兩條線交織在一個為受傷害的女性們尋找罪犯的調 查上。然而這個調查卻在鄉(xiāng)村遭受到了受傷害幼女的奶奶王美花的拼死抵制,最終王美花以私下解決掉施暴者與調查者的方式,來為她的孫女燕燕保守“清白”的秘 密。這是一個法與情之間的悖論。如果找到犯罪者而將其繩之以法,會使受傷害的女性置身于落后文化觀念所不容的境地,如果容忍犯罪人,女性受傷害的事件就會 因得不到法律的及時懲治而更泛濫。王美花的選擇是一個保全秘密卻違背法律的選擇,這種選擇的背后是傳統(tǒng)文化的封建性所造成的。小說中,“王法”與“江湖規(guī) 則”的較量,前者不抵后者。作家深感于此,他呼吁文化的進步,訴求理想法則的實現,其拳拳之心跳躍于字里行間。

  蔡東的《凈塵山》(《當代》2013年第6期)則把視線拉至經濟發(fā)達城市收入豐厚的公司白領。從外部看她們的生活優(yōu)裕,令人艷羨,但置身其中的 人卻不乏疲倦,每天的報表與日復一日機械的生活使張倩女患上了暴食癥,她必須通過暴食才能平復每天的情緒波動。小說也寫到了她在少年時,與唱著昆曲的父親 氣定神閑地過著接地氣的生活,但是那樣的日子漸行漸遠,當踏青、賞雪、垂釣、坐而論道變成了老年人生活標志的時候,一定是哪里出了問題。張倩女們毫無生趣 地掙錢、掙房子,以致不僅忘了理想,也忘了生活本身的諸多意趣。小說的結尾是張倩女的母親勞玉出走凈塵山,而張倩女卻面對闊大的天地,不知往哪里去。我 想,這不只是張倩女一個人的困惑,她可以在愛情上妥協(xié),卻惟獨在人生方向上不能迷離。蔡東是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之后的青年作家,從這部小說中可見她對于 一代人精神走向的關切。

  理想訴求題下,值得注意的還有張煒的《小愛物》(《北京文學》2013年第9期)。小說寫得如一部童話,足見作家的心性。果園的護園人與愛吃果 子的孩子們之間的尋常故事,讓張煒寫來如此詩意!耙婏L倒”與“小愛物”之間的心有靈犀,同樣更是作家近年一直致力于大自然和諧觀的文學體現。如何保有良 好的生態(tài),如何在人與動物之間保有相互的信任、溝通、愛護、友誼,如何使人與自然達到一種田園式的和諧、寧靜、溫馨,不僅是現代化發(fā)展中應實現的理想,而 且也一直是致力于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文學家的人文夢想。

  精神追問

  弋舟的《而黑夜已至》(《十月》2013年第5 期)為我們掀開的是一個城市抑郁癥患者的生活面紗。在政法大學教書的主人公患抑郁癥有些時間了,不意被一位女大學生委托向已經成為億萬巨富的數年前一次車 禍的肇事者追回自己父母因車禍雙亡的賠償費。主人公在整個事件中主持正義,老板也信守諾言如期交了賠付,但是獲賠100萬的女大學生次日卻因車禍而亡,主 人公認定這是一次謀殺,他找到了那個老板,卻得知車禍只是一次意外,實際上,老板已得知女大學生并不是他數年前車禍受害人的女兒,盡管這樣,他還是賠了 款,因為這是了卻他多年心債的一次機會;主人公通過調查得知,100萬賠償費一部分用于給女大學生的老師買房預付,一部分成為男友留學資金預付,而女大學 生分文未取。小說寫了一個精神上灰暗的人從冷寒之地走向光明的故事,這個故事中隱含著對于個人良知、羞恥之心等個體精神健康的追問。

  劉永濤的《我們的秘密》(《西南軍事文學》2013年第2期)如一篇寓言。一個能猜出同事秘密的人先是引發(fā)同事的好奇最終遭致同事們的拋棄,這 個執(zhí)拗于解說別人秘密的人,最終被同事們送進了精神病院。從某種角度上講,小說所寫與隱私有關,它提示我們人際交往總有界限,界限就是以尊重他者隱私為前 提。但另一方面,它似乎仍有新的開掘,當一個人癡迷于猜測他人心理而不能自拔時,他距一個心理病態(tài)的人已經不遠。但是,我們從中又看到了一個人因交流溝通 的不善而不得不采取變異的“走入人心”或“與人交心”的方式,這種方式帶來了更深的溝通和困難。我特別欣賞作者的寫法,幽默和驚悚齊頭并進,尤其結局與開 始首尾相連,在刻畫一個“異人”上面,這位1972年出生的作家才情斐然。

  2013年度對于病態(tài)人格的挖掘還有陳謙的《蓮露》(《長江文藝》2013年第5期)。小說以一個在伯克利市開診所的華裔心理醫(yī)生的記述開始, 展開他對一位曾醫(yī)治過的女性移民的心理分析。小說寫到了這位女性的身心創(chuàng)傷,她幼年時的家庭動蕩、少年時來自親戚的身體傷害、中年時的婚姻危機,種種源頭 都在于她少年時的身體傷害,并非處女之身的她雖當初得到了愛人的原諒,但時隔多年后仍然在婚姻中引爆。作者想寫兩種文化差異,或者性別不平等帶來的文化觀 念。蓮露本來已移居海外,她本來可以讓傷口結痂過正常的日子,但是這傷口卻不意間被愛人的一次出軌撕開。作為醫(yī)生的主人公只能盡力保護與幫助病人,他試圖 讓她明白,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以法律、道德、倫理來保證自身繁衍和生存的最優(yōu)化。在這個框架內,亂倫、性侵給受害人帶來的傷害不能低估。作者在小說 中充滿了救贖之心,其救贖的對象不只一個蓮露,還包含著對于某種文化意識中的性別歧視的清理。

  以另一種文明作為參照物的,還有陳河的《猹》(《人民文學》2013年第7期)。小說寫移居多倫多的華人在一個春天發(fā)現浣熊在他家的閣樓上過了 一個冬天之后,已將這里當作自己的家,但卻給“我”一家?guī)碇T多不便,“我”想出種種辦法,如將它們一家送到100里以外的自然之中,但浣熊不干,它們仍 戀著這個閣樓之家,它們一家千里迢迢回“家”之后卻發(fā)現閣樓已被釘上了鐵皮,不能進門,人與浣熊展開了斗智斗勇的過程。而后“我”了解到,其實是人侵犯了 浣熊的領地,而浣熊并沒有將人作為天敵。但是已“進化”為人的“我”早已不習慣于與動物共居一室,故而奮起捍衛(wèi)“自己的”領地。當然這場紛爭浣熊付出的代 價慘重,而“我”也因用長矛擊打浣熊而被警方帶走。雖然浣熊從此再也不把此地當“家”了,但是作為“人”的“我”卻在鄰居情誼和社會聲望上失去了眾人的信 任。當然,更大的代價一直存在著:惟我獨尊的人類失去了與大自然中其他物種和平共處的機會。我感念于小說中的一句話,可以作為“我”代表人類的反思,“那 段時間我和我妻子在精神層面上可能都是病人”。我們的“病”其實仍未痊愈。

  藝術探尋

  2013年的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中,我個人認為馬金蓮的《長河》(《民族文學》2013年第9期)是在藝術探索中呈現出鉆石光澤的作品。小說共分為4 章,從秋天開始,春、夏、冬四季,分別寫了青年伊哈、少女素福葉、壯年的母親、暮年的穆薩爺爺4位主人公的無常。黃土高原就這樣一年年地在歲月的長河中迎 送著生命,這些曾經愛過也被愛過的親人、曾經在泥土里勞作一生的人,最后仍在泥土中安睡,他們沉靜、安穩(wěn)、內斂,以一種寧靜大美的心態(tài)面對死亡,由此使死 亡顯出它潔凈而崇高的品質。“世界一片寂靜,我看著暮色透過白雪緩緩降落,像一個女人的懷抱,用無盡蒼茫把村莊包裹住擁進她寬闊溫暖的胸膛”。馬金蓮的文 字溫暖而純粹,富于神性,將人牽引到藝術的遼闊天地,那個我們可能在小說敘事中已經或多或少遺忘了的遠方。

  孫頻的《月煞》(《上海文學》2013年第2期)仍保持著孫頻式的敘述特色,耐心、沉穩(wěn)、神秘,有所不同的是她對于人物的傾心,從某種程度上蓋 過了她敘事中藏著的對于人性的讀解。小說寫了3個女人,也代表著3代女人:外婆張翠芬、母親劉愛華、女兒劉水蓮。外婆因反對母親年輕時的愛情而鑄成大錯, 母親從瘋到死,女兒都恍若夢境,她不是一個知情人,直到有一天,女兒考上了大學需要學費,那謎底才被層層揭開。在要錢的過程中,外婆一改平時的寡語而變得 堅硬如鐵。小說中的外婆形象,是我近年來讀到的小說中最難忘的,她的哀哀無告一下子變作了一往無前,當她坐在欠債人門口六天六夜,當她啃著冷饅頭鐵下了 心,當她用火爐子上的熱水澆下自己的面目時,我的心為之震顫。這個人物讓我想起魯迅《鑄劍》中的那個黑衣人,她要舉起閘門,讓孫女出去。1983年出生的 女作家能如此從容地寫出一個既有深度又有個性的人物,令人感嘆。

  張楚的《在云落》(《收獲》2013年第5期)為我們提供的文本如他以往的創(chuàng)作一樣,挑戰(zhàn)著讀者的閱讀能力。張楚總是在寫小城,邊遠的、荒蠻 的、遠離塵囂的;他也總是寫到一個生病的、善良的、即將告別人世的女孩子,這些元素這部小說中都有,不一樣的是小說中的人物蘇恪以造成的某種閱讀上的間 離,這個人物,像是從《聊齋志異》中跑出來到了小城,他的行為舉止乃至情感思緒都讓人覺得可疑,作者讓主人公“我”與之毗鄰,或者說他就是“我”的一部 分,是一個不想承認死亡的鬼魂,總之,張楚在這部作品中想要探索的不是人物,而是由于這個“人”的存在,造成的敘述者與傾聽者之間、書寫者與閱讀者之間相 互補充的緊張關系,這種緊張關系讓人輕松不得,你必須一行不落地和作者一樣,在字里行間探尋某些事件的行蹤,或者只是蛛絲馬跡。懸念與鬼魅,就發(fā)生于細節(jié) 點滴。這種半開合式的寫作,其味無窮,但結果是,或者令人意興闌珊,或者讓人欲罷不能。這種只提供一半的書寫所需要的,除了對于敘事技術的把握,還有對于 命運存在的一種不可捉摸的感知,而參與者的深度介入,才促使這樣一部開放式結構的小說得以最終完成。

  當然,2013年中篇小說的寫作和它們所提供的話題、思索都比我的書寫要豐富復雜得多,評論在某些方面也是一種邀請,是對于小說閱讀的邀請;而 小說家們在創(chuàng)作中埋下的線索、記下的感悟、說出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對于我們的時代、人生、藝術而言都是值得傾聽的。好的作家,就是勇于寫出自己的想法, 并找到恰切方式表達這種想法的人。

  從這個方面而言,2013年可圈可點的中篇小說還有程樹榛的《塞北往事》、遲子建的《晚安玫瑰》、張策的《命運之魅》、蔣峰的《手語者》、徐虹 的《暮色》、葛水平的《天下》、高君的《愛人》、滕肖瀾的《去日留聲》、計文君的《無家別》、張惠雯的《母親的花園》、東紫的《正午》等,2013年度 內,葉辛、阿成、鄧一光、范小青、李唯、吳克敬、楊少衡、趙德發(fā)、王松、徐坤、魯敏、津子圍、季棟梁、馮俊科、曾哲、李鐵、鄭局廷、納張元、潘靈、陳繼 明、阿袁、薛舒、盛瓊、黃詠梅、申劍、肖江虹、海飛、張魯鐳、小白、阿乙、周瑄璞、馬拉、西元等均推出新作,他們對于現實與精神所展開的個人獨特的思索, 不僅是歷史行進中豐富復雜多樣的現實生活的一份錄記,更體現了在今天多元化文化語境中文學存在的尊嚴與價值。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