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后臺,兩個男孩子在練習雨中持傘奔跑的動作。導演劉震在指點,要把聽雨的感覺釋放出來!八麄兪且蝗簩W武術的孩子,要把舞蹈的語言融進骨子里。”劉震對記者說。
舞臺,燈光亮起來了。清逸翠綠的竹林掩映,月華如水。伴著空靈的音樂,手臂從竹林后伸展出來,如展翅如魚游,輕柔靈活但又充滿力道。
1月21日,由中國國學中心與北京保利演藝共同舉辦的《功夫詩·九卷》告別北京首演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全劇通過凈、經(jīng)、勤、靈、聽、形、傾、定、境9個篇章,將中國傳統(tǒng)功夫幻化為詩意般的藝術表現(xiàn),借以詮釋中國傳統(tǒng)儒釋道的思想精髓。
讓武術開口說話
絲竹飄逸人聲動。一群身著白衣的翩翩少年騰躍而至。拳風虎虎,足影點點,燈光配合之下,恍若四座風生。劇情一幕幕開啟了。
“人本純凈、因濁而修”,赤裸半身的小師弟在師兄們的簇擁中,離開玩耍的竹桶,仿佛離開幼時的襁褓。念經(jīng)、掃塵、吃飯、睡覺……生之所需,人之磨礪,一步步的成長延展開來。嘩嘩雨聲中,綢傘旋轉(zhuǎn),圓圓潤潤;黑白交匯,高手對決,風聲嗚咽。整場演出充滿了動靜、快慢、疏密、莊諧、明暗的辯證統(tǒng)一。每場連接處用充滿智慧的幕間詞作為引導,中國民族音樂與西方小提琴、交響樂等交相輝映。
出身北京舞蹈學院民族舞專業(yè)的導演劉震介紹,傳統(tǒng)中國武術的語言強調(diào)攻防格斗,更像一種極限展示,是形式上的“厲害”,而舞蹈是為了情感的表達,因此,把中國的武術做成舞蹈,就必須融入“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tǒng)哲思,讓武術開口說話,傳情達意。這些對于出身于武校的演員們來說是一項挑戰(zhàn),主演之一的鮑天宇有切身體會:“武術打一套動作需要一氣呵成,變成舞蹈就需要有節(jié)奏韻律感,有斷續(xù),在‘氣口’處停歇,伸展開來!
向世界傳達看得懂的中國文化
《功夫詩·九卷》的制作人、北京保利演藝經(jīng)紀有限公司總裁于洋用藝術功夫劇、國學修行劇、舞臺行愿劇的定位來打造這樣一部舞臺經(jīng)典。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于洋一直堅持3個重點原則:一是讓功夫徹底擺脫傳統(tǒng)展示而形成新的“詩樣”藝術語匯;二是用這種新的語匯,即功夫詩,去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畫龍點睛;三是把劇場變成一個臺上臺下自然融合的“修行道場”。
把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具象化,用一場90分鐘的表演來闡述中國文化,是《功夫詩·九卷》的追求。目前,這部劇也成為國際各大藝術節(jié)的座上賓。5年來,《功夫詩·九卷》在國外巡回演出了近70場,贏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在歐羅巴利亞藝術節(jié)、以色列國際藝術節(jié)和第比利斯國際戲劇節(jié)上,《功夫詩·九卷》被譽為“賜福地球人類的中國圣劇”。演出公司將與美國百老匯三大聯(lián)盟展開合作,采取百老匯經(jīng)典戲劇進駐專屬劇場的模式,讓《功夫詩·九卷》劇目進駐正在改造中的洛陽國學劇院,從2014年4月起在洛陽國學劇院連續(xù)駐演15年。1月21日至23日,是演出單位在北京的公益性告別演出。(本報記者 于園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