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當代文學如奔騰不息的江河,旺盛而急速地前行著,沿途留下豐沛的精神印記,折射著中國文化的諸種特點;厥2013年,就會清晰地發(fā)現(xiàn),文學創(chuàng)作繁榮之品質、生態(tài)、影響等呈現(xiàn)出的樣貌鼓舞人心。
夢想
夢想是回蕩于2013年文學天空上最嘹亮的聲音。它照亮、溫暖、穿透我們的精神世界,一路集聚著向上的力量。
賈平凹的開年之作《帶燈》讓讀者與一個懷揣理想的女性驚奇相遇。她以自己的青春與聰慧,每天面對矛盾雜陳的基層農村,像帶著一盞燈在黑夜中巡行,每天一睜眼就必須處理大量無從脫身的雜亂俗事,但內心卻不斷地向更高境界飛升,這是因為她有夢想和精神追求。賈平凹想通過這個可愛的鄉(xiāng)間女性,探討當代中國人“怎樣能活得尊嚴和自在”。作品結尾處,無數(shù)螢火蟲聚集發(fā)光的意象預示著夢想聚集的力量——只要無數(shù)人的夢想都能升騰起來,美好的前景遲早會變?yōu)楝F(xiàn)實。
現(xiàn)實是由建設者的夢想托舉和造就的,遼闊土地上的日新月異,永遠延伸著不朽的夢想。多次出入格爾木的老作家王宗仁在散文《青藏公路三過格爾木》里驚嘆古老高原的巨變,他說三條過境路既記載著格爾木的歷史,更交匯了時代前進的足音——“格爾木穿過了長長時光的隧道走到改革中誕生的這條柴達木路上,猶如一個中年漢子,雖然寒霜打濕了衣襟,赤腳上沾著新鮮泥巴,但卻抑制不住滿臉豪情奔放的笑容!”這種豪情屬于時代的夢想。而無論是何建明的《心聲》、黃傳會的《國家的兒子》,還是李春雷的《我的中國夢》、李玲修的《乒乓中國夢》,均透過當代最美中國人既往的夢想與追求,傾力譜寫中國夢的英雄樂章!斑@個現(xiàn)代化的世界,某些方面,還是一片荒漠,等待著我們去開發(fā)的美麗,還有很多。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夢,需要一個新的中國夢!痹谠娂吨袊鴫簟防铮搜显娙藝狸囘@般表達對全新生活的暢想。在現(xiàn)實的巨變中,成功總是屬于那些腳踏實地的勞動者。王宏甲、劉建的《農民:中國一戶農民的百年歷史》通過一戶農民的百年歷史足跡,追述他們的奮斗歷程,探尋他們的精神嬗變,從當代農民的悲傷與歡樂中,清晰地勾勒出了百年來中國農村歷史性進步的圖景。
今天進步的圖景是夢想的召喚,是歷史的回響,善于從歷史經驗的書寫中探尋與肯定未來方向的人,最懂得夢想的意義。年逾八旬的徐懷中以紀實文學《底色》,記下自己赴越南抗美前線采訪的所見所聞,以便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發(fā)生在北緯17度線的那場戰(zhàn)爭,在“隨手觸摸時空的縱深,俯拾流云逝水”中,從容不迫地思考著戰(zhàn)爭、和平、人類未來等重大問題。是的,在戰(zhàn)爭年代身受其害的人們、經歷了戰(zhàn)爭“長考”的人們,到底應該怎樣面對未來?戰(zhàn)爭是人類夢想的最大敵人。消除這個大敵,應該成為人類必不可少的堅定選擇,作品并沒有提供現(xiàn)成的結論,而是有力地激發(fā)人們面向未來、放飛夢想的精神感受。
歲月
歲月是人類的專寵,文學與歲月向來有著最密切的關聯(lián),歲月流逝中人類精神的旺盛或委頓,為文學書寫提供著連綿不絕的資源。歲月、時光及與人生的關系,是2013年文學創(chuàng)作又一重要主題。韓少功的《日夜書》巧妙構建了一個時空網格。從時間的縱軸上看,文本是對知青一代受到磨難的回望,而在橫向的社會變革中,則呈現(xiàn)出同時代人情感世界異常斑駁復雜的樣貌。作品與南帆的《歷史盲腸》一樣,絕非簡單意義上的知青文學,而是感慨滄桑的歲月之書、刻畫人內心的精神掙扎之書,懷想、反思、悲悼、反諷的暗流,令作品氣質超拔。項小米的《記憶洪荒》,以軍旅生涯出身的女主人公許北北的生命軌跡為主線,描畫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當今的廣闊社會生活。作品試圖告訴人們,即使在荒謬的年代里,仍然有年輕的生命和美好的愛情在頑強成長,正是在特殊年代里形成的信仰和人格,伴隨了50后們坎坷跌宕的一生。遲子建的中篇小說《晚安玫瑰》,寫了一個與哈爾濱歲月流逝同在的猶太老婦人吉蓮娜,身世凄苦的趙小娥借住在她家,吉蓮娜以宗教的虔誠和懺悔,完成了自我救贖。從趙小娥的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物質主義重壓下失去理想的現(xiàn)代人難以掙脫的精神困境,昭示我們需要警惕理想缺失造成的靈魂扭曲。
文學要對抗時光的侵蝕,必須有效抵達人的精神世界,作用于人的靈魂,這對任何時代的作家都構成了考驗。如何處理闊大、飽滿的現(xiàn)實,如何處理人在歲月流逝中經歷的一切,如何讓藝術追求上的回應真正及物和有效?金宇澄的《繁花》格外出人意表。作家說自己立志做個位置很低的說書人,“寧繁毋略,寧下毋高”。文本看似飲食男女、眾聲嘈雜,飛短流長、市井百態(tài),實則浮現(xiàn)時代變遷中人的精神軌跡,見出中國人的性情和處事方式。那些茶飯、言談、坐臥、行止,透露的是現(xiàn)時世相的豐富信息,歲月流逝中人的精神氣度、行為沖動統(tǒng)統(tǒng)隱在文字的背后,一如題記所說:“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
歲月的流逝同樣是詩的永恒主題。詩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鹽分與營養(yǎng),誰都逃脫不了歲月的照拂,有詩歌的洗禮,人的精神世界才會格外滋潤。2013年中國天津詩歌節(jié)上,一位叫姜華的詩人以詠嘆歲月的組詩《中年書》動人心弦。詩里說:“我中年的視野里 景物開始渾濁/一頭;蛞恢稽S羊/沒有多少區(qū)別 多少次我試圖/濾出體內的泥沙 暗傷 和無奈/去市場廉價發(fā)表/又被中年的矜持駁回!敝心耆说娜松锌S然紙上。格絨追美的《時間之歌》對時光有這樣可愛的詩句:“沒有父母/卻無邊無際,無處不在/時間的生命像海洋/沒有出生,也沒有滅亡!痹跓o邊無涯的時間中,生命的運動或生長,精神的旺盛或枯萎,都在靜靜地見證、綻放中匯入絢爛筆端。但90后莫小閑的傷逝讓人意外,其組詩《時光書》有一首《鎖骨》云:“我的鎖骨被一個男人藏起來了/這個男人又被時光藏起來了/裙子和絲巾擠滿了衣櫥/它們只知道/回憶的藏身之地。”揮灑的是一個青年人天馬行空的才情。
才情與2013年文學的光榮同樣屬于青年寫作者們。70后、80后已經在身后留下了出征良久的可喜足跡。良好的知識儲備、思維養(yǎng)成等,使得像冬筱這樣的新人可以盡快超越膚淺的生活記錄。他的首部長篇《流放七月》直面“七月詩派”中的歷史人物,既有懷念也有質疑,講述了追問、理解和繼承的故事,并且跨越大半個世紀,用四條交叉融匯的線索,不斷豐富著小說的肌理,意在啟發(fā)當代年輕人正確面對家庭經歷的創(chuàng)傷,不要遺忘中國人在20世紀的共同歷史,使“精神奴役創(chuàng)傷”不在青年一代身上重演。祝福這些文壇新晉力量的旺盛生長吧。
真相
探尋真相是人類的天性,由于文學這個觸角的存在,真相散發(fā)出格外奇異的光亮。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長河里,永遠隱藏著不為人所知的能量。它們就是由真相構成的,等待著敏感者的開采;蛟S人們倦于虛構的冷艷、甜膩,或許真相可能更具誘惑力吧,總之,真相的揭示、重述,已然成為2013年的重要文學現(xiàn)象。阿來的《瞻對:終于融化的鐵疙瘩》講的是兩百多年間康巴傳奇中一段段曾經被遮蔽的歷史真相!罢皩Α痹瓰樗拇ǜ首蔚貐^(qū)康巴漢子集居地,藏語是“鐵疙瘩”的意思。清朝政府、民國年間,都有多方力量以不同的方式發(fā)兵征討這個只有縣級建制的彈丸之地,但均不得善終。1950年,解放軍未經戰(zhàn)斗便將此地解放,瞻對這塊“鐵疙瘩”轟然融化。作品通過土司部落兩百余年的風云,再現(xiàn)川屬藏民的精神傳奇和坎坷命運,文字扎實細膩,氣息靈動,時有機鋒。在梳理這段歷史時作家感嘆:“是啊,和平時代,刀箭都隱退了。歷史前進,一些器物的退場自是必然,但何以連寬闊蓬勃的精神也一起狹窄委頓了!边@頗為引人深思。
精神真相的力量永遠超過事實真相所能提供的一切,當一個特殊的年代過去之后,隨著時間流逝而累積起來的精神財富,往往會成為傳達恒久價值的持久見證。《大師的背影》作者侯鈺鑫以親身經歷為素材,細致回望上世紀70年代自己與在河南輝縣接受“改造”的郭小川、李凖、崔嵬、啟功、趙丹、浩然等文藝界人士相處近5年的往事。從這些名人們某個人生“節(jié)點”入手,將他們各自的命運歷程交織串聯(lián)起來,不單記下種種人生側面,更刻畫出精神面貌,“他們在那個鹽腌水泡的‘革命’歲月里,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理想。艱難的時代,終于成為他們的人生財富,讓他們得以把自己和自己的藝術鍛造得更加完美”。這部作品為那些閃亮動人的人性細節(jié)、可愛而耐人尋味的瞬間做了精彩的備忘。
真相不僅有溫度、有重量,而且往往銳利、刺眼。在2013年的文學世界里,作家們和盤托出的真相告訴世人,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千百萬卑微的人們艱難地生存著,他們出自一個個無名村莊、一條條細小河流、一座座貧瘠高山,手上升起了大都市的繁華,心里卻失去了故鄉(xiāng)的依托,遷徙、流汗、掙扎幾乎是唯一的命運。比如丁燕在與南方那些潮濕大工廠里的女工們,肩并肩勞作與生活后寫就的《工廠女孩》,不單真實刻畫了卑微生命頑強掙扎的姿態(tài),傳達出五味雜陳的真實信息,而且力圖定格打工妹們的可愛性情。孫惠芬的《生死十日談》細心聆聽精神苦悶無告者的心聲,記下那些尋求精神出路的農村自殺者的真相,試圖“讓人們看到農民的尊嚴和高貴的情感,看到他們在黑暗里向著光明的掙扎,看到他們的堅韌和堅強以及自我救贖的力量”。葛水平的《河水帶走兩岸》對農村現(xiàn)實復雜性的大量發(fā)現(xiàn)與捕捉,讓人感覺到了都市化進程中人、環(huán)境、傳統(tǒng)等付出的高昂代價,敲起刺耳的警示之鐘。梁鴻的《出梁莊記》則在“算命者”賢義的身上,看到還有一批人能夠保持一種與現(xiàn)代精神并行的獨立姿態(tài),并擁有某種尊嚴。所有這些會有助于世人更好地思考自己的存在。
(作者為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作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