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廣東作家熊育群,曾憑借散文集《路上的祖先》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最近出版了他的首部長篇小說《連爾居》!哆B爾居》寫了一座村莊的歷史,也是一個國家的歷史,它是人類的“現(xiàn)代”魅影與大地寓言。在赴京參加有關此書的研討會之前,熊育群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專訪。
熊育群《連爾居》不是一部鄉(xiāng)土小說
熊育群,一級作家。湖南岳陽人,同濟大學建筑工程系畢業(yè),曾任職于湖南省建筑設計院、湖南省新聞圖片社、羊城晚報,現(xiàn)任廣東文學院院長、廣東省作協(xié)散文創(chuàng)作委員會主任、同濟大學兼職教授。
1985年開始發(fā)表詩歌,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中國作家》郭沫若散文獎等。出版有長篇小說《連爾居》,詩集《三只眼睛》,散文集及長篇紀實作品《春天的十二條河流》、《西藏的感動》、《路上的祖先》,文藝對話錄《把你點燃》等17部作品。
羊城晚報記者 何晶
壹
別因為《百年孤獨》寫了馬孔多鎮(zhèn),就把它歸入“農(nóng)村題材”
羊城晚報:《連爾居》是寫你的故鄉(xiāng),鄉(xiāng)村這個題材已經(jīng)被寫得很多很濫,你寫故鄉(xiāng)的哲學何在?是尋根,問祖,獵奇,反哺城市,還是有別的原因?
熊育群:的確是寫我的故鄉(xiāng),而且連名字也是真實的,你幾乎可以在現(xiàn)實中找到小說的每個情節(jié),可以把它當成一部紀實文學作品來讀,但也可以把它當作天馬行空的魔幻作品來讀。因為現(xiàn)實生活本身就具有魔幻性,楚文化更是如此。鄉(xiāng)村題材我們的確把它寫濫了,如果我沒有自己異樣的感受,異樣的認識,寫它何益?
老實話,這部小說是它自己鉆出來的。我當時正在寫一部抗戰(zhàn)年代的長篇,中間因為要給某刊物寫篇文章,突然覺得它像一部長篇里的一個章節(jié),于是,很沖動,再次放下抗戰(zhàn)的長篇,寫起了《連爾居》。很奇怪,這是一種招之即來的東西,好像它早就在那里了。順著往下寫,完全憑感覺,寫得特別順暢,有一種力量拽著我往前走。
羊城晚報:但您不同于旁人的鄉(xiāng)村認知何在呢?
回想起來,我之所以寫這樣的小說,故事發(fā)生時間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原因卻是現(xiàn)在的。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都有它現(xiàn)實的原因。對于出生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人來說,我們其實經(jīng)歷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種經(jīng)歷自然會讓我進行比較,思考什么才是合符人性、是人真正想要的生活。人類沒有哪個時代像現(xiàn)在這樣充滿著迷惘和壓力,愛的能力被焦慮取代,甚至我們的幸福感也被商業(yè)的力量塑造著,顯得那么虛假。人的主體性、私密性、尊嚴都被侵蝕。人們?yōu)槭裁匆绱诵猩掖遥空l控制了我們的生活?
這些讓我不斷地回到我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的村莊——連爾居。它是一個從洞庭湖圍湖造田圍出來的村莊,在蘆葦、河汊、黑土地的遼闊荒野里,人們直接面對著大自然生存,每個人都有自己豐富生動的表情,有自由意志,有最自然的個性,獨特的才能,特別是平等、寬容、尊嚴、善意和愛,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在意識形態(tài)、科技和外來文明侵入前,它幾乎是一個理想的模型——人類在大地上最原始最本真的生存狀態(tài)。它能讓人回到人類最初的狀態(tài),至少讓想象抵達那里,是現(xiàn)實讓我看清了從前的生活。我意識到,什么才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什么是人的本性,而那些最基本的不能被改變被壓制的人性,是一個文明社會所應該尊重并誓死捍衛(wèi)的。一旦偏離,就離開了人本,走向了異化,甚至精神分裂。
因此,我不認同《連爾居》是一部鄉(xiāng)村題材小說,正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寫了馬孔多鎮(zhèn),你不能認為它也是農(nóng)村題材吧?他寫出的是拉丁美洲百年風云。它豐富的內涵也遠遠超出歷史范疇。我認為馬孔多也是馬爾克斯建立的一個模型。
貳
小說沒有放之四海皆可的,一定得有泥土氣
羊城晚報:不少作家都熱衷于寫某個地方,比如王安憶寫上海,莫言寫高密,?思{寫約克納帕塔法,你寫的則是連爾居。是不是作家更喜歡找到某個“自留地”進行深耕,這樣更容易出彩?
熊育群:作家之所以寫故鄉(xiāng)的多,在于故鄉(xiāng)是人最初感受世界感受生命的地方,是他的“血地”,第一聲啼哭,第一聲喊娘,第一次被教導如何做人,都在那里發(fā)生。童年和青少年的記憶是最牢固的記憶,無論是從寫作資源還是內在情感與文化來說,故鄉(xiāng)都是最豐富的。鄉(xiāng)愁是我們一生都無法擺脫的生命之樹,它是情感和精神的皈依,無可替代。所以寫故鄉(xiāng)是自然而然的事。作為敘事策略,有的作家會有意集中某個題材或地方,以引起注意,但我相信大作家不會刻意如此去寫。寫作是來自生命深處的沖動,甚至是作家自己也不可完全把握的。
羊城晚報:《連爾居》彌漫著湖湘文化的巫鬼之氣,為什么要營造這樣一種氛圍和意象?
熊育群:既有刻意也有不經(jīng)意。寫湘北,如果寫不出這片土地的精神和氛圍,寫不出它的民風士習,小說就談不上成功。沒有放之四海皆可的小說,一定得有泥土氣。楚文化是這樣迥異于中原文化,它的氣質如此絢爛、繁麗,又如此巫氣氤氳,富于夢幻,人們生性敏感,生命意識強烈,我有一份野心去表現(xiàn)這樣的文化。但這種魔幻不同于馬爾克斯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因為它來自日常生活。這里有《瓦爾登湖》那樣的澄澈之境。譚盾在他的音樂作品里已有出色表現(xiàn),沈從文的文字、黃永玉的畫都能看到這樣的氣象,詭異、空靈,這就是湖湘文化的神韻,天然靠近藝術。這些都是我們血脈里的東西。我很高興作品具有這樣的靈氛,而不是目前流行的同一個腔調的寫作。
羊城晚報:你曾說,“守舊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先鋒”,不僅是你的創(chuàng)作理念,也是你的思想立場,如今依舊如此嗎?
熊育群:有人說《連爾居》呈現(xiàn)出我想回到人類原初狀態(tài)的努力,問我這是否意味著原初狀態(tài)的人類生活更幸福?我想,人類迷失的時候往往是回看,從歷史中尋求借鑒,我并非要回到過去,想回去也回不了。但只有了解歷史的人才是一個健全的人。原始狀態(tài)中有某種本真的本質的東西,需要我們經(jīng)常溫故,這也就是不忘本吧。歐洲回到它文明的源頭希臘,便有了文藝復興?鬃涌思簭投Y,向往的是周朝,他面對的是一個亂世。韓愈、柳宗元的古文運動,是對時文的一種匡正。我們紀念“五四”、紀念辛亥革命,也是因為它們具有現(xiàn)實的意義。這不都是當時的先鋒嗎?當你迷失的時候,你的根基是不是應該首先守。楷F(xiàn)在,十年二十年后人類生存的景象我們都不敢想象了,人類走向何方已經(jīng)是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了。
叁
星星眾多是繁榮的前奏,月亮也許已在云端
羊城晚報:你從同濟大學建筑工程系畢業(yè),工科出身的背景是否會影響你的寫作?
熊育群:當然會。好的方面,我沒有陳規(guī)、沒有束縛、沒有框框,可以無法無天,憑天性去寫作。當然也會碰壁,走很多彎路。這逼得我不得不四處求學,人文方面的知識全都自學,有的學得還很深,這時還是會羨慕科班出身的人。但工科的思維讓我很放得開也收得攏,我不怕“亂”,最后總歸會出現(xiàn)一條邏輯線。大學其實只是一種最初的素養(yǎng),學什么都沒太大關系。大學給你的是眼界、氣度、方法、習慣和氣質這樣的東西,知識其實少得可憐。一個終身學習的人與一個不愛學習的人,不用十年,他們之間的距離已判若云泥。
羊城晚報:你從湖南來到廣州之后,似乎就不再寫詩了,這是為何?嶺南如何影響你的寫作?
熊育群:初到廣東,干什么事都要以金錢來作衡量的標準,幾乎當作了價值觀。這對當初把詩看得與生命一樣重要的我打擊多大不難想象,有一種幻滅感,詩情冷凍。兩年后再寫,完全是為自己,我寫了鎖進抽屜,連發(fā)表的欲望都沒有。這種打擊當然也把我的虛榮心打掉了,人一沒虛榮就變得大氣了。我的寫作全面恢復得益于我的西藏之行,三個月的生死之旅,瘦了20斤,那真是生的磨難,是另一種脫胎換骨。我獲得了一顆平常心,終生受益。以平常心來看嶺南,就發(fā)現(xiàn)了它閃光的地方,客家人的文化讓我甚至有了精神上的皈依。
羊城晚報:常有人說,廣東文壇,只有星星,沒有月亮,您對這個說法怎么看?
熊育群:星星眾多是繁榮的前奏,月亮也許已在云端,若干年再回首,當年的明月會依稀被憶起來的。我相信廣東是能出大家的。
羊城晚報:你的散文集《路上的祖先》獲得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當時你說,既感到意外,也感到不意外,但至少不再擔憂自己是否誤入歧途,得到了肯定。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你曾經(jīng)猶豫過選擇文學這條路?
熊育群: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痛苦掙扎。文學的價值越來越受到質疑,個人的才華也不是不證自明,只是因為深愛不能舍棄,精神上無法離開。我從不敢對它存幻想,文學對我的生活曾是負能量。但一路走來,還是文學救了我。它在我人生困難的時期成了我最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它讓我從人性之惡中尋找到了通道——一生只相信善!這是挽救自己挽救世界的唯一途徑。
快訊
《連爾居》研討會在京召開
12月20日,由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廣東省作協(xié)、作家出版社、《中國作家》雜志主辦的熊育群長篇小說《連爾居》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作協(xié)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敬澤,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主任梁鴻鷹、《中國作家》雜志主編艾克拜爾·米吉提、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陵等出席并講話,專家學者雷達、胡平、閻晶明、賀紹俊、孫德全、彭程、胡殷紅、吳義勤、彭學明等發(fā)言。
專家們在研討中談到,《連爾居》寫了一個現(xiàn)實中的村莊,位于洞庭湖東汊的屈原管理區(qū),是當年圍湖造田圍出來的村莊。它有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馬孔多鎮(zhèn)一樣的神奇,有盧梭《瓦爾登湖》的澄明之境,它是人類在大地上原始本真生存的一個模型。小說中的人物大都有原型。他們典型的性格代表了人類某一種基本特性或天性:好奇心、好勝心、權力崇拜、盲目性、同情心、自由天性、貪心……荒沼中原始的村莊經(jīng)歷了現(xiàn)代文明侵入的歷程,現(xiàn)代器物、發(fā)明、觀念、意識形態(tài)……特別是收音機、廣播、手表、電話、照相術等典型的現(xiàn)代技術符號,構成了“現(xiàn)代”對鄉(xiāng)人驚駭?shù)恼T惑,深刻地改寫了人的生存狀態(tài)。
小說試圖在一個逐神的世界建立起某種象征。此處“象征”不是一種文學修辭,而是一套滲透于日常生活的文化儀式系統(tǒng)。象征儀式對生之意義作出承諾。因此,祛魅的世界要求重新賦魅,諸神隱匿的世界呼喚生命的象征。小說拋開了傳統(tǒng)的主要人物、主要矛盾的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每個人的散點透視延伸開來,這種延伸是多向度的,有延伸至連爾居之外的世界的,有指向時間深處的,還有指向不可知的神秘之處,這些全成為“鏡面”,甚至連大樟樹、魚、鳥、牛都成了小說的主角。視角的疊加、情節(jié)的回環(huán),彼此形成鏡像。群像的塑造便是村莊的塑造,“連爾居”開始出現(xiàn)人格特征。結構上巧妙地采用了一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