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心中的梅蘭芳(郭宇)

http://taihexuan.com 2013年12月23日10:46 來源:中國文化報 郭 宇

  編者的話:今年是梅蘭芳先生首次蒞滬演出100周年,梅先生百年之前的那次行走引發(fā)了京劇劇目創(chuàng)新與市場拓展等眾多話題。為此,上海各方對此年份高度重視,舉辦了系列紀念活動。與上海大劇院舉行的梅蘭芳“雙甲之約”相映成輝,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在逸夫舞臺推出了兩臺演出,上演的均是梅蘭芳先生百年前在上海演出過的劇目,如《彩樓配》、《汾河灣》、《武家坡》、《宇宙鋒》等。梅門弟子梅葆玖、李玉芙、魏海敏、胡文閣、田慧等都登臺獻演,高潮迭起。梅葆玖還攜弟子胡文閣登臺為觀眾清唱,并舉辦戲校梅派新秀煉雯晴同學拜師儀式和《梅派藝術傳習錄》新書的首發(fā)儀式。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天的簽售活動吸引了眾多觀眾前來排隊購書,出版社帶來的130本新書在不到一個小時內(nèi)很快被熱情的觀眾搶購一空。之后,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上戲“梅蘭芳藝術研究室”聯(lián)合在上戲召開了梅派教學傳承研討會,梅派弟子和有關專家聚集在一起,深情回憶梅蘭芳演戲育人、德藝雙馨的寶貴經(jīng)驗,認真探索京劇藝術傳承創(chuàng)新的有效途徑。本報特刊發(fā)郭宇同志為《梅派藝術傳習錄》所撰序言,以饗讀者。

  傳承,從來都是文化領域里一項非常偉大的事業(yè)。京劇梅派藝術,從創(chuàng)始人梅蘭芳至今,百余年來薪火相傳,依舊保持著中正平和的藝術品格,在舞臺上散發(fā)光彩。幾代梅派傳人、研究家、教育家也是孜孜不倦地耕耘,他們?yōu)閭鞒忻放伤囆g嘔心瀝血。我們覺得,這一歷程非常值得記錄整理,傳之后世。此類工作,也是一個以京昆教學為己任的專業(yè)藝術學校應盡的職責。如此,才有了這部《梅派藝術傳習錄》的編輯出版。

  從京劇藝術的現(xiàn)代史角度看,從外國人對中國京劇的認知角度看,從京劇在國人心里的地位看,是繞不開“梅蘭芳”三個字的。究其原因,就本書所涉內(nèi)容,大約有三個方面,梅蘭芳先生在我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他是一位京昆表演藝術大師。在《傳習錄》的編輯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與梅先生同時代的馬連良、周信芳、蓋叫天、尚小云、荀慧生、于連泉等京劇大師級名家對其藝術上認知的文章,以及蕭長華、姜妙香、劉連榮、徐蘭沅、王燮元等梅先生藝術合作者的記述,這些文字從不同角度回憶、介紹與肯定了梅派藝術的成就。更具有歷史意義的是,這些文字對研究梅派藝術的形成、發(fā)展以及梅派藝術傳承經(jīng)過,都是難得的第一手史料。也正因為梅蘭芳在京昆藝術上厚實的基礎、生活中可貴的人品、觀念上不斷發(fā)展的藝術中正之道,使其永遠都站在藝術、生活和歷史的制高點。

  他也是一位戲曲教育大家。他為戲曲教學、人才培養(yǎng)所作出的貢獻彪炳千秋。本書卷首,即收錄了梅蘭芳先生在戲曲教育工作方面很有代表性的五篇文稿。這些文章今天讀來,仍讓人覺得如沐春風,仿佛看到了梅先生在舞臺之外的另一種明師形象。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957年發(fā)表的《要善于鑒別精、粗、美、惡》一文,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演員要學會分辨雅俗、高低、美丑的問題,許多警句使人振聾發(fā)聵,富有現(xiàn)實意義。這篇文章,理應成為京昆表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評論工作者一個必讀經(jīng)典。而梅門弟子對老師的追思懷念,更是本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梅先生桃李滿天下,許多門人后來都成為享譽梨園的大藝術家,像張君秋、杜近芳、李玉茹、陳伯華等,但他們對老師耳提面命,終生不忘。諸位梅門弟子對恩師的追憶,讓今天的人們看到了京劇界尊師重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看到了梅先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高質(zhì)量教學。如何借鑒梅先生的教育理念與方法,來發(fā)展與改革當下的京昆教學事業(yè),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課題,值得我輩深思。

  他還是一位積多元素養(yǎng)和在戲曲藝術上善取多元養(yǎng)分的實踐者。他除了繪畫與書法外,在劇目的演出上一直秉承創(chuàng)新與借鑒、改革的原則。他編演新戲、對傳統(tǒng)老戲或其他劇種的劇目進行重新創(chuàng)作、對昆曲的熱愛與提倡及學習,以及早年對時裝新戲的探索,這些經(jīng)歷都體現(xiàn)出一位大家在藝術探索上的心路歷程。直到今天,我們不也還在談論藝術的傳承與革新嗎?國家不也在花費大力氣振興昆曲嗎?劇種之間不也有更多的借鑒與互動嗎?盡管這些都是梅蘭芳先生當年已經(jīng)做過的,但這樣的理念對于當今的藝術傳承與發(fā)展,仍是圭臬。

  他創(chuàng)立的“梅派藝術”,已成為京昆藝術教育的典范。上海市戲曲學校與梅派藝術的淵源已久,當年的言慧珠副校長,就是梅蘭芳先生的得意弟子,梅派藝術的重要傳承人。而俞振飛校長,則是他的摯友,也是他多年在舞臺上的搭檔。上海市戲曲學校也很早就將梅派藝術的傳習列為教學工作的重點,并聘請楊畹農(nóng)、魏蓮芳等名師,培養(yǎng)了許多出色的梅派藝術繼承者。這部《傳習錄》就收錄了言慧珠先生、楊畹農(nóng)先生、魏蓮芳先生的多篇文章,體現(xiàn)了學校老師在研究梅派、傳承梅派上取得的諸多成就。直到今天,梅派的傳習工作依然在上海戲校開展得生生不息,上海戲劇學院更是成立了“梅蘭芳藝術研究室”,形成了從中專到大學的梅派研習系統(tǒng)。“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們相信,上海的戲曲藝術教育對梅派藝術的研究與傳承,將永無止境。

  教書育人,傳承流派,完成演員個體的培養(yǎng)塑造,當然是學校的本職任務。但在此基礎之上,學校還應意識到自身的社會職責。如何將京昆藝術提升到文化的高度進行研究,進而提高社會對京昆藝術的認知度,更是學校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在學校開展的相關戲曲藝術資料整理、史論研究、出版工作中,《梅派藝術傳習錄》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成果。今年正逢梅蘭芳先生首次蒞滬演出100周年,明年即是梅大師誕辰120周年的“甲子重開”紀念,我們應該用更多的傳習與研究工作來體現(xiàn)對大師的紀念,應該從文化的高角度與大視野,重新審視和定位京劇與昆曲這兩個傳統(tǒng)藝術瑰寶。

  愿梅派藝術發(fā)揚光大,永世綿延!

  2013年10月

  (作者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戲曲學院院長、附屬戲曲學校校長,國家一級導演)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