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印象:誠懇地用文學謳歌生活,警醒時代
11月15日,《蔣子龍文集》新書發(fā)布會在本市舉行。這套“文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共14卷,640萬字,是蔣子龍五十多年文學創(chuàng)作成果的集成,堪稱浩瀚宏大的經典。
幾天后,記者到家中拜訪蔣子龍,與這位文壇長輩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長談。如他人所言,蔣子龍長著一張拒人于千里的臉,陌生人初次見面難免會覺得他過于冷峻。然而話題打開之后,他會立即對你敞開心門,此時眼前的這個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壇巨擘,而更像一位閱歷豐富的長者,讓你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熱情豪爽、可敬可親。
蔣子龍是80年代改革開放的時代標簽。1979年,《喬廠長上任記》首開“改革文學”先河,被公認為新時期中國文學的里程碑。人說性格決定命運,對蔣子龍來說應該換成“性格決定文學風格”——他直率的性格直接造就了筆鋒的犀利。80年代,社會敏感,生活激蕩,思想活躍,蔣子龍小說中的主人公都屬于風口浪尖上的弄潮兒,自然也容易引發(fā)爭議。1980年的《開拓者》、1984年的《燕趙悲歌》、1986年的《收審記》都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批判。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寫于1986年的《蛇神》也遺傳了他“多災多難”的文學命運,作品討論會上便有人發(fā)難,隨后升級到中央一級大報上。
作為一位現實主義作家,蔣子龍對于批判的回應,卻體現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拔颐吭趫蠹埳峡吹揭黄形业奈恼拢掳嗪缶蜁诼飞腺I一瓶啤酒、五角錢的火腿腸,當夜必完成一個短篇小說的初稿!比缃袼麑ν乱讶会寫眩疤热裘凶⒍ㄔ趧(chuàng)作道路上不會有安寧,那么我就高高興興地接受這個現實:人們可以咒罵它或頌揚它,厭惡它或喜歡它,只要不輕視它,不無動于衷,不是不屑一顧,作家還有何求?”
用作品警醒時代的同時,蔣子龍也在熱情地謳歌生活。1981年的《赤橙黃綠青藍紫》和1983年的《鍋碗瓢盆交響曲》兩部小說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前者獲得全國第二屆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和電視劇,是中央電視臺播放的第一部“電視連續(xù)劇”。后者由滕文驥導演拍成電影,主人公劉思佳玩世不恭、叛逆桀驁的性格,在年輕人中產生了極大反響。
蔣子龍也是天津的一個文化符號。不僅僅因為他是天津最優(yōu)秀的作家之一,更是因為,他的筆下生龍活虎地呈現了80年代天津工業(yè)的光榮與夢想,為天津的工業(yè)史留下了翔實而厚重的人文史料。蔣子龍說:“我人生中的一大快事,是剛參加工作便一步跨進當時的頭等大廠——天津重型機器廠。作為全國‘五大重機廠’之一,它曾是工業(yè)時代的一個標志!彼H歷了“天重”波瀾壯闊的輝煌,也見證了它在新時期的轉型。他小說中的局長、廠長,就是在這種大廠的氣勢中誕生的。
曾有一篇文章寫道:朋友相聚,有人給蔣子龍看手相,十個簸箕,無一斗。蔣子龍端詳著自己的雙手自嘲:“當兵時拿槍磨得狠了,當工人時油泥糊得久了,后來天天敲鍵盤蹭得多了,幾十年天天游泳給泡沒了!边@幾句話,恰好是蔣子龍對自己大半生的總結。
現在,重讀蔣子龍當年紅極一時的作品,繼而反觀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你會發(fā)現,任何時代能夠流傳下去的,也只能是精神和情感。在今天這個物欲極度膨脹的商品時代,人們最缺乏的恰恰就是精神和情感。因此,文學的命運不是將被取代,而是變得更加為人們所必需。
蔣子龍說:“幽雅和精心雕琢往往會成為真實和誠懇的障礙,而誠懇對作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的本分就是按照自己所看到的那樣認識世界,而不是按照別人能夠理解的那樣去描寫世界。”這也是這樣一位以工業(yè)題材步入文壇,一生堅持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用作品關照現實的作家,對待文學,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
蔣子龍我從不推卸對現實的責任
當代著名作家,F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名譽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天津市文聯(lián)副主席。1941年生于河北滄州。初中畢業(yè)考入天津重型機器廠技校,1960年分配到天津鍛鑄件廠,同年參軍,考入海軍制圖訓練學校。復員后任天津重型機器廠廠長辦公室秘書,代理車間主任。1962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79年發(fā)表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震動文壇。著有長篇小說《蛇神》《子午流注》《人氣》《空洞》以及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共八十余種。曾作為著名作家和中國文化的使者,先后出訪過歐美亞等十幾個國家。
與現實主義白頭到老
記者:您的作品一直關注現實,您對當下文壇的現狀怎么看?
蔣子龍:前些天我在浙江參加一個全國的新銳作家討論會,看他們的作品我還是挺高興,元素、技法、人物、故事都是文學,都是我熟悉的東西。一個網絡小說的高手,他實際上運用的還是傳統(tǒng)文學的技法,不同在于,我們寫作是從生活、從思想入手,有感悟,有社會責任感;網絡作家完全是憑想象,完全是虛無,活在虛無世界里。
記者:網絡文學也是一種文學現象,現在的文壇和當年比起來改變太多了。
蔣子龍:確實現在小說的諸多元素都改朝換代了,我的意思并不是說這個代就比那個代好多少。我們這些人的書的訂數下降,文學期刊訂數下降,是有道理的,受眾在變化。暢銷書排行榜前十名大概都是網絡作家,今年擠上一個莫言。時代變了,怎么變了?是讀者群變了,小青年變了,社會基礎讀者和作家是一起更換的。那些網絡作家有人看,你不能輕視他、嘲笑他。點擊率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就算有的點完之后看都沒看就走了,但“蔣子龍”這個名字你叫他幾萬幾萬地點,人家也不點,他對“蔣子龍”這三個字都沒興趣。
記者:他們不了解您,可是您了解他們。
蔣子龍:干這個的,誰把你打倒的,你得知道他是怎么出拳的。單看網絡小說,單看郭敬明,你感覺到文學已經改朝換代了,我們絕對是落伍了,絕對是落后了。我們已經過時了,得承認。只有知道自己過時,承認自己過時,你才能欣然接受那些讓你過時的東西。不管它好與壞,你要了解他,你看得進去看不進去是另一碼事,點擊率那么高,肯定有他的過人之處。正是他的過人之處把我們這些老家伙打到邊緣的,那么你不去看看他怎么比你強,那個想象力匪夷所思。我們這代作家吃虧,想象力先天不足,不敢想。
記者:因為關注現實,所以您沒有落伍。
蔣子龍:我這一點大概是性格使然,我到這個年紀還能寫東西,沒有太鈍化,恐怕跟我的性格有關。我是關注現實的,現實刺激了我,培養(yǎng)了我,或者叫激勵了我。人老了手肯定要慢,但是不能退化得太厲害。那天有人問我怎么保持創(chuàng)作力?我說我不知道怎么保持,如果叫我即興地說可能就是我關注現實,現實關注我。
當年一位大家秦兆陽老先生有一篇寫我的文章,說我“擁抱現實”,我很高興。如果我在30年前擁抱現實,到現在還在抱著,盡管這個中間有的時候想撒開,或者抱著時松時緊,年輕的時候曾經寫過荒誕,進行過各種各樣的文法實驗,但我總的風格是接受現實。現實千變萬化,永無止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樣的現實,你自己有什么思想現實,你的精神是什么狀態(tài),你看到的現實就是什么。我思故我在,沒有我眼中的現實,就沒有我的文學。我的文學小世界,或者說我的文學家族,完全是靠現實構筑的,而且大體已經定格。是現實生活中的戲劇性,幫了小說家的忙,F實無法預測,無法把握……然而在小說的虛構中,卻可以做到這一切。我肯定會寫現實主義,此生應該說就跟現實主義白頭到老了,我也從不推卸自己對現實的責任。
記者:“喬廠長”不僅是文學史上的一個典型人物,而且是一個時代的標簽,我們現在聽不到這樣的故事了。
蔣子龍:現在包括我的小說,我的作品誰說讀過了,就不錯了,你說它對讀者的精神有什么觸動,沒聽說。所以文學的弱化、文學的邊緣化在于,它本來是精神產品,但是退出了精神領域,太可怕了。
80年代,就拿我自己的作品來說,喬廠長出來后,各地出了多少喬廠長。 段膮R報》的大標題“歡迎喬廠長上任”,不是小說,是專門寫那個廠子的通訊。那個廠子的廠長被工人們叫做“喬廠長”。天津市經委請上海的企業(yè)家來做報告,一個老朋友拿著票找到我,票上寫著“上海喬廠長來津傳經送寶”,他說蔣子龍同志你說,他怎么是喬廠長?喬廠長是天津的。∥医拥竭^沈陽一個護士的長信,她說我的小說救了她爸爸一條命,她爸爸是一個廠長,犯錯誤了還是怎么的,把自己關在屋里很多天,家人沒辦法,找了第七期《人民文學》從門縫塞進去,讀完后他出來了,說我有根據了,喬廠長就是這么干的!
記者:如果這輩子沒有從事寫作,您想過會是什么樣嗎?
蔣子龍:寫作是陰差陽錯,我如果出身好,真的應該是留在部隊當軍官;蛘卟粚懽髂,干企業(yè),當廠長,我對工廠有感情,到現在還有感情。我要是干企業(yè)他們說有兩種可能,一是退休了,現在蹲墻角兒沒事干;再有一種可能就是被抓起來了,因為我膽兒大、重義氣,小兄弟們讓我給他們辦事兒,不能拒絕啊。是文學把我害了。
文學那樣熱鬧有何不可?
記者:為什么現在工業(yè)題材的作品蕭條了、衰敗了?
蔣子龍:先有工業(yè),才有工業(yè)題材的文學。但是現在,中國的工業(yè),土建蓋房子,包括造汽車,都是“脫大坯”。前些天我在公園里看到一個焊工在焊游船的船塢,用不銹鋼管,焊縫堆了老半天堆出了一大堆像狗屎一樣的東西,里面的縫還不嚴密,用榔頭一敲就掉下來,又繼續(xù)堆。我對這個有興趣嘛,過去我在塑壓機車間當車間主任,上夜班沒有焊工,模具壞了都是鍛工自己焊,我也會焊。我就問這個焊工是幾級工,他說五級工,一天300多塊錢。我說你要是五級工,我老人家就是十五級工,F在都不學手藝,只是糊弄,不再像我們那個時候那樣,從技校到學徒工,學手藝學多少年,比的是誰的活兒漂亮,誰的活兒要不漂亮在車間里是沒有地位的。搞對象,技術好的能找到漂亮姑娘。八級工大工匠很牛啊,廠長見了都客客氣氣。如果我們的工業(yè)在原來的基礎上按部就班,或許會跟今天不一樣。歐美的金融風暴,英國、法國都受到沖擊,但德國紋絲不動,因為德國的實體工業(yè)強大。第一產業(yè)非常厲害,造出東西來,這個東西才值錢,造出好東西值大錢,造出爛東西值小錢。光靠服務,金融,炒作,錢哪兒來?我有時候在座談會談這個,作家們眼睛都放光。大概跟我是工廠出來的有關,我對這個有興趣,沒有興趣也記不住這些。
記者:很多人認為文學的社會功能弱化了,現在的小說也難以引發(fā)思考、討論,您怎么看?
蔣子龍:文學對人的精神、思想、行為的影響遠遠不如80年代,根本沒有那種沖擊力了。點擊率再高,發(fā)行百萬冊、千萬冊,但對人的精神、對社會的行為、對民族的品格有影響嗎?毫無建樹。傳統(tǒng)文學,不管是得了茅盾文學獎,還是諾貝爾文學獎,你的作品大家都在議論,但哪一個會被人們去效仿?都沒有。
沒有人去思考,恰恰說明我們的文學,沒有一部作品能夠打動這個社會的心。社會也應該有心吧,就是社會的良知。怎么能夠觸動社會干凈的地方、柔軟的地方?讓這個社會的心動一動、血熱一熱?當然不能完全歸罪于作品,但是跟作品有關。我在魯迅文學院講課的時候提到,現在我們都在等待著一部書,文學經歷了英雄主義,到痞子文學反英雄主義,經歷了小品,經歷了賤文化時代,那么現在,中國人希望看到一個新式的、真實的英雄。如果誰能寫出一個人物,對這個民族的精神品格有所建樹,對民族的精神有所振奮,誰就是大作家,誰就是這個時代的功臣,整個扭轉了文學下滑的頹敗。文起八代之衰,韓愈一改文壇的衰敗之氣,樹立了一種新風,現在中國就等待著這樣一位大家來改變文風。
記者:如今圖書銷量巨大,但是暢銷榜上前十名,有九個是教輔類。
蔣子龍:生活中都在呼喚感動中國,但是文學就是出不來這種味道。我們有個什么問題,歐洲、美國都有共同閱讀,有幾本書是他們全民族都在讀的,在一定的場合聊天你如果沒讀過這幾本書,你慘了,沒法對話,沒有尊嚴。中國現在沒有共同閱讀,即使文人聚會,談到讀書,都很少在讀同樣的書。只有極小的圈子會互相推薦讀什么書。
記者:有人解釋說文學就應該寂寞。
蔣子龍:可是我覺得,就是那樣熱鬧又有何不可?80年代百廢待興,文學發(fā)聲,大家激動一下,有什么不好?現在如果哪部電影、哪部戲、哪部書讓大家激動一下,全國激動一下,難道不好嗎?所以……
寫一部天津工業(yè)題材尋根小說
記者:您根本不像老年人,無論思維意識還是精神狀態(tài),都更像中年人,您認為自己老嗎?
蔣子龍:剛走上文壇時參加任何活動我都是最年輕的,出國都是給別人提箱子的那個,現在變成最老的了。像我這個年齡,或者比我大一點兒的人,我們經常在北京聚會,我參加各種論壇也最多。有一個老編輯跟我說,你在哪兒聽來那么多事兒呢?我說我耽誤了很多時間,上網,參加活動。從思想上、從文學上來說,我們老,老在哪里?他們新,新在哪里?他們寫的是什么,他們怎么寫,手法是什么,我能接上茬兒。
70多歲的人大部分不寫了,還在寫的也就那么幾個人,我現在寫作的動力是“以文養(yǎng)生”。如果斷然不寫,我的精神狀態(tài)就會變化。寫了東西,只要不過量,不玩命,我的精神狀態(tài)、身體狀態(tài)都要比不寫好。古人好多是以文養(yǎng)生,但沒人提這個口號。袁枚,頭疼的時候就寫詩,讀自己的詩,讀自己得意的詩,能緩解頭疼,F在到處都在談養(yǎng)生,真的假的騙子特別多。怎么喝水、怎么吃飯都得讓專家教,那到底是不是專家?越活越不會活了。
記者:寫作其實也是體力活兒。
蔣子龍:說到這個,有一年巴金在北京開會,聊天時他說過一個觀點,我那陣兒還很年輕,身體很壯,他說作家的創(chuàng)作力跟身體有關,當你身體不行了,你的創(chuàng)作力不可能達到那個狀態(tài)。作家是精神勞動,但是身體狀態(tài)決定他精神勞動的質量和強度。身體不好,偶爾寫寫可以,但你想保持創(chuàng)作力,寫點兒有棱角的東西,那就難了。我現在還堅持寫作,是和身體有關系的。身體給你做勁。73歲了,你看我有個磨蹭樣兒嗎?身體盯得住。人年輕時是“心體”,大腦指揮身體;老了以后是“體心”,有什么樣的身體狀態(tài)就有什么樣的心。光是心好強沒有用,你的心要慢慢調整,按照身體狀態(tài)調整精神境界。
記者:人年輕時好像都意識不到這一點。
蔣子龍:我年輕時開夜車,開個七八天夜車,睡一兩天就緩過來了。到80年代末,40多歲,夏天得戴護膝,不敢吃西瓜,渾身都是病,很累了躺到床上卻睡不著,不舒服。但年輕也不拿這個當回事,無所謂。80年代末我住在大理道,騎著自行車到海河邊轉悠,看海河里有游泳的。我從小喜歡游泳,后來又當過海軍?吹剿麄冇斡荆乙裁摿艘路M去,一游很舒服,從那之后天天都去,有時候還比賽,很累,吃飯很香。從夏天游到冬天,他們說天冷了該去游泳館了,就又跟著他們去游泳館。游了兩三年,突然覺得吃涼的沒事兒了,西瓜、冰鎮(zhèn)啤酒都沒問題,夏天感覺到腿熱,不用戴護膝了。
記者:您還準備繼續(xù)寫小說嗎?
蔣子龍:目前就是寫短文章,效率慢,還欠著賬,明年要調整結構,寫點兒東西。我現在有幾個小說題材,有短篇的,也有中篇的,長篇開了個頭兒,去年寫了幾萬字。
記者:這個新長篇是什么內容?
蔣子龍:回歸工業(yè)題材,寫天津工業(yè)最輝煌的那個時期,從北洋練兵開始,到日本侵華前,那時候天津的工業(yè)都是國際一流的。我研究過《侯德榜傳》,研究過范旭東,他們討論的問題都是國際視野的,他們對化工行業(yè)了然于心,做出來的產品就是頂級,就能拿獎,那是什么高度、什么境界?我寫現代工業(yè),理所當然應該寫到天津工業(yè)題材的老根兒——民國時期的民族工業(yè),能源、造船、造槍、紡織、化工,我這個工業(yè)題材作家算圓滿。這也是一種責任。
現在資料都齊了,但工程量太大。因為我要回去,我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讓自己生活在那個年代,進入那種語言氛圍、人物氛圍。我動過心,是不是學學網絡作家?管他呢,瞎編。但是內心不能允許自己這樣做,所以我就得回到那個年代。我看了大量北洋后期的資料,吃喝拉撒睡等等很多細節(jié)都在里面?催^了不一定用得著,但是過一遍歷史可以讓我回去,什么人什么身份,銀行家怎么對話,官員怎么說話,都要進入那種狀態(tài)。
記者:您現在仍在寫作的動力是什么?
蔣子龍:我覺得我寫作的一個動力,是我還有夢想,我還欠點兒債。我以為一個人有多少緣分,該寫幾部長篇是命中注定的。我覺得我還有兩部書得寫,一部是關于我家族的書,還有這一部天津工業(yè)的,不寫出來,覺得欠點兒什么。
可是信心又不是很足,畢竟73歲了,不敢拼,我在理智上是認輸了。游泳是競技項目,我60多歲時,除非是那種干過專業(yè)運動員的,所有的非專業(yè)的我都不在乎,自由泳超過我的不多,F在什么人都能超過我,一開始不服,現在認輸了。年輕人是越游越快,我是越游越慢,越游越少。寫短文,過去一天寫過三篇,我的文字很少,沒有應付。現在一篇,認為是一天可以完成的也得耗兩三天,有個事就給自己找個臺階下,明天再說吧。效率慢,懶。現在不到萬不得已不開夜車,晚上11點以后要是接到一個什么電話,動腦子的,動心的,就興奮。也不能看那種有味道的、吸引人的書。所以造成現在的局面——試探著寫。這個長篇,明年如果順利,可以寫到一半的時候,那就是非完成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