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盡頭》是一本手寫完成的48萬字散文集,厚重得與這個速讀時代格格不入。
臺灣作家唐諾在已過人生“折返點”的知天命之年,從“盡頭”出發(fā),思索當下,書寫自己活過的時代。
寫完這本書,我就知道自己闖了一個不小的禍
記者:您用17篇散文共48萬字寫成這本《盡頭》,以這樣的體量寫書,在如今的出版界已不太多見。
唐諾:寫完這本書,我就知道自己闖了一個不小的禍。(笑)
記者:為什么這么講?
唐諾:我是做出版出身的,完全知道現(xiàn)在的出版現(xiàn)狀和人們的閱讀狀態(tài)。這是目前為止我寫得較厚的一本書,對于愿意出版它的出版社,我?guī)е艽蟮那敢,讓人家冒了這么大的風險。
記者:聽說您至今堅持手寫,這本書也是手寫完成?
唐諾:是的。只要人在臺北,每天早上九點到中午一兩點,我都在咖啡館里,不做別的事情,就是專心書寫,大約每天寫500字的速度。保守估計,這本書寫了一千天。
記者:您用這一千天的書寫來表達什么?
唐諾: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未來千年文學(xué)備忘錄》里說,書寫者應(yīng)該書寫他所在的那個時代,甚至把這當成自己的責任。從寫上一本書《世間的名字》到這一本書,我一直處在這樣一個基本的思維狀態(tài)下,內(nèi)心有一種真正的關(guān)心,想去理解或探討我們正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時代。
記者:您用這本書來盡一個書寫者的職責。
唐諾:世紀更迭,萬事發(fā)生。書寫不是從我開始,而是一直存在于人類歷史長河中。這個世界最終會減去我;但我認真活過的這個時代,應(yīng)該把它留下來。司馬遷寫《史記》,巴爾扎克寫《人間喜劇》,格拉斯寫《我的世紀》,他們想的也是這樣的事吧。
“盡頭”的意義就是把我們帶到外頭,看里頭
記者:您是用17篇散文來呈現(xiàn)您所認識的這個時代?
唐諾:是17個話題,或者說是我對當下和我所存在的社會的17種不同的關(guān)懷,有經(jīng)濟的,有政治的,有語言文化的。因為每一次捕捉都有被強調(diào)的和被忽略的部分,所以我選取了17條不同的路徑,試圖較為多面向地、盡可能完整地去理解人的普遍處境。
記者:您把這17條路徑命名為“盡頭”,為什么?
唐諾:“盡頭”這個書名可能會讓大家誤會,它不是一本講末日先知的書。我想試著對人的當下處境做一次比較完整的思索,“盡頭”是在這個思索過程中間所使用到的概念。
人類思維非常重要的一個意識是死亡,有了死亡的終點,人才開始建構(gòu)時間,才會有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有一句很通俗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身處在一個環(huán)境里面,很容易看不到它的邊界,看不到它完整的模樣,有時候要跳出來看!氨M頭”的意義就是把我們帶離我們所在的那個世界,讓我們可以站在外頭,看到里頭的模樣。
不是逃避,而是為了“培養(yǎng)戰(zhàn)斗的勇氣”
記者:在快速閱讀的時代,您是否期待有很多人靜靜捧讀這本書?
唐諾:我不敢期待。現(xiàn)在人們對于事物的價值排行在變化。常常有人說很忙,沒有時間閱讀,換種說法就是閱讀這件事情不在“價值排行榜”的前端,人們必須要看完連續(xù)劇、聽完幾首歌、發(fā)完微博,再來看書。閱讀的普遍位移傾向是向后排。
記者:既然了解普遍的閱讀現(xiàn)狀,為什么還要“逆勢而為”?
唐諾:在我這個年齡,不會故意歪著脖子跟世界講話,而是有些事情即使明知會粉身碎骨,也要去做。這是英國作家葛林的小說里常常涉及的問題,是關(guān)于是非的選擇。我有一度都不去逛書店,因為你看到那個現(xiàn)狀,手就會軟。
記者:這會不會被認為是一種逃避?
唐諾:我是為了“培養(yǎng)戰(zhàn)斗的勇氣”,這不是我的說法。卡爾維諾在《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的第一篇里講到一個希臘神話,伯修斯要去殺美杜莎,可是只要看到美杜莎的臉,就會化成石頭,所以他殺美杜莎的時候,是透過青銅盾牌的反射來看她?柧S諾用這個隱喻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某一面變得像美杜莎一樣,當你瞪視它的時候很容易石化,有時候要靠反射來看它。
有些事我還敢做;但當我真正瞪視真相時,可能會退卻,所以我選擇避開那道來自現(xiàn)實的強光。
我希望過一種沒有余生的人生
記者:您擔心一本深刻的書被讀者放棄嗎?
唐諾:很多東西有雅俗共賞的一面,比方說宮崎駿的動畫;但是我們并不能常常只作這樣的期望。因為有些思維的成果是在路的末段才會顯現(xiàn)的,你必須跋涉過許多障礙,有各種準備和積累,有時是要有足夠的人生閱歷,才能抵達那個深刻精微的地方。
記者:有時候這個抵達得等到您在新書發(fā)布會上提及的人生“折返點”。
唐諾:但丁在《神曲》里提到過“折返點”的概念,它意味著一個人活著的時間將比活過的時間短。但丁說的是35歲,現(xiàn)在人們的壽命更長一些,差不多在四五十歲。
記者:過了“折返點”對您的書寫有怎樣的影響?
唐諾:時間的流向有兩種:一種是從出生越過現(xiàn)在,流向未來;另外一種是從盡頭處迎面而來,消失在過去。過了人生“折返點”之后,人會比較常用第二種計算方式,你的目標會變得實際。所謂實際,并不是把夢想拋棄,而是人對自己的認識加深,會刪除掉一些繁復(fù)的東西。我一直希望過一種沒有余生的人生,就是沒有退休的老年人生,我希望能夠一直寫到生命結(jié)束那一刻。
(《盡頭》,唐諾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
唐諾 本名謝材俊,1958年生,臺灣宜蘭人,臺大歷史系畢業(yè)。
不是專業(yè)球評,早期卻以NBA籃球評論文章廣為人知。不是專業(yè)推理小說評論者,著有“唐諾風”的推理小說導(dǎo)讀。不是專業(yè)文字學(xué)者,著有《文字的故事》一書,同年囊括臺灣地區(qū)三大好書獎。唯一“專業(yè)”的頭銜是作家兼資深讀者,著有 《世間的名字》《在咖啡館遇見14個作家》《閱讀的故事》《讀者時代》《文字的故事》《唐諾推理小說導(dǎo)讀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