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從2004年的明星版話劇《雷雨》到后來的全明星陣容的內(nèi)地版《暗戀桃花源》 《琥珀》 《艷遇》 ,這些年影視明星和娛樂紅人涉足話劇舞臺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今年這股明星熱浪似乎更為兇猛。隨便瀏覽一下近期上演或即將上演的話劇,打著明星招牌的不下十臺。金星、華少、萬芳、劉曉慶等影視紅星或綜藝節(jié)目的寵兒都紛紛登上或即將亮相話劇舞臺。且不說這些明星的表演是否夠?qū)I(yè),但人氣那是絕對旺。而這,或許正是出品方所期待的。
大致梳理一下國內(nèi)明星話劇的發(fā)展歷程,第一個吃螃蟹的當屬1998年姜文主演的話劇《科諾克醫(yī)學(xué)的勝利》 ,不過真正把“明星話劇”這一概念完全進行市場化運作、并取得持續(xù)成功的,是著名主持人葉惠賢。2001年,葉惠賢推出全明星版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 ,聚集了倪萍、廖昌永、黃豆豆等明星。此后,他又相繼推出了明星版《家》和《雷雨》等。一時間,這一模式被很多演出單位競相效仿,以至于像朱丹、陳好、胡歌、梅婷、秦海璐、辛柏青、何炅、謝娜、李宇春等明星扎堆話劇舞臺的現(xiàn)象一直熱度不減。
表面看來,明星話劇為話劇演出市場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因為隨著越來越多的演藝明星走上話劇舞臺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粉絲也因此走進劇場為話劇買單。但是否可以藉此斷定明星話劇就是話劇的未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一方面,沖著明星走進話劇劇場的觀眾是來看“明星” ,而不是來看“話劇” ,他們因“明星”而走進劇場,也會因“明星”而遠離劇場。另一方面,術(shù)業(yè)有專攻,這個道理在極為強調(diào)演員表演功底的話劇中更是顯而易見。雖然明星中不乏話劇表演專業(yè)出身的,但大多數(shù)登上話劇舞臺的明星,要不純粹是以此過一過話劇舞臺的癮,要不就是借話劇舞臺來證明自己除了能演電影電視劇之外,也可以演高難度的舞臺劇。最終真正能在臺詞以及表演等方面過關(guān)的少之又少。
或許,把明星話劇簡單地貼標簽、畫紅線,絕對地判定明星演不了或演不好話劇,似乎都有失公允,畢竟在話劇舞臺上大放光彩的明星時有出現(xiàn)。但如果覺得“明星”就一定是優(yōu)秀的話劇演員,這可能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首先,作為當紅的影視明星,受制于各種場合的走穴,他們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參與話劇的排練、臺詞的熟練、人物角色的琢磨和研究;其次,出品方為了彌補邀請明星出演所造成的巨大花費,演出的票價往往讓很多觀眾望而卻步。起用明星,這是話劇的賣點與看點,但是話劇市場過度依靠明星肯定是不健康的。培養(yǎng)話劇觀眾,需要的是更多好的劇目,需要的是更合理的價位,需要的是更冷靜、客觀的評論和宣傳,而并非只是花高票價去近距離目睹所謂“明星”在舞臺上的娛樂秀。明星無疑能提高話劇的娛樂性,但話劇還有它更為重要的藝術(shù)性。
頻繁邀請明星出演話劇的現(xiàn)象從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目前話劇精品難出,只好通過所謂的名人效應(yīng)來保作品的現(xiàn)狀。當各路明星競相登上話劇舞臺的同時,話劇真正立足之基石——劇本,卻被人們忽略了。中國話劇走過百年后,市場越來越繁榮,觀眾也越來越關(guān)注話劇,可是,真正能稱之為話劇的又有多少?說到底,明星只是話劇舞臺藝術(shù)的一種表達手段,而不應(yīng)成為決定性因素。謀求話劇藝術(shù)的長遠發(fā)展,除了外在形式上的突破,更應(yīng)把精力投入到話劇藝術(shù)本身。在戲與明星的選擇上,我們更應(yīng)該傾向于前者而非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