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葉兆言談《一號命令》

http://taihexuan.com 2013年09月16日10:57 來源:東方早報

  去葉兆言南京家中采訪時,他剛剛寫完一部長篇小說的初稿。寫作對葉兆言來說是很規(guī)律的事情,每天早上起來就開始寫作,每過幾年寫一部長篇,兩部長篇之間寫數(shù)量不少的散文和幾個中短篇,《一號命令》就是這個間隔中的作品。發(fā)表于2012年底的《一號命令》一直拖到今年上半年才出了單行本,書名一度成了出版的阻礙。這部八萬多字的中篇小說起源于葉兆言祖父葉圣陶和伯父葉至善在1969年期間的通信。那一年,著名的“一號命令”發(fā)出,像葉圣陶這樣的退休高級干部也需要從城市疏散。在那個動蕩的年份,接到“一號命令”的葉圣陶和自己的兒子通過書信討論如何疏散,往哪里疏散,以及對可能到來的戰(zhàn)爭的展望。在小說里,葉兆言用一個經(jīng)歷過抗戰(zhàn)、內戰(zhàn)、起義的黃埔生的視角,寫了接到“一號命令”后的故事。但“一號命令”只是一個起點,小說的大部分內容是這個黃埔軍人一生戎馬生涯的回憶,以及對往昔戀人的眷戀。這是一個長篇小說體量的故事,葉兆言卻只處理成一部中篇,再驚天動地的歷史,葉兆言都處理得極為克制。正因為這種簡寫,也讓讀者去猜測,文字背后不為人知的那些故事。

  石劍峰

  有種評論認為,《一號命令》是部懷舊小說,而您同期出版的散文集《陳年舊事》也與歷史回憶有關。您怎么看“懷舊”這個標簽?

  葉兆言:不久前看到報紙的一篇文章說,我們這代作家“集體懷舊”?吹竭@個標題,我一開始一愣,當時覺得,怎么真不幸被他言中?我說,這一棍子被他們打到了。可是后來又想,事實也并非如此,比如余華《第七天》太現(xiàn)實,倒像寓言了。但就個人而言,這一段時間一下子出了四本書,好像確實有點懷舊,但這些書都是碰巧在一起出版了,《一號命令》是最新的一本。但《一號命令》最早是在2012年第五期《收獲》上發(fā)表的,單行本拖到今年5月才出版。寫完這部小說已經(jīng)有兩年多了。這個時候發(fā)現(xiàn),市面上的你和現(xiàn)在的你有反差。但我手頭上剛剛寫完的長篇小說確實是懷舊。蘇童《黃雀記》我還沒有看,也可能有懷舊,但蘇童是懷個人舊。

  《一號命令》不是懷個人的舊?

  葉兆言:我不是。

  但您在公開場合曾說過,《一號命令》還是跟家族的事情有關。

  葉兆言:是有關,但這本《一號命令》完全沒有把自己寫進去,而剛剛寫完的一部長篇就把我自己寫進去了。新長篇里的“我”是不重要的,但“我”的認識是重要的;“我”不是小說中的人物,但對故事的認識和判斷很重要。在《一號命令》里,你能看到“我”的想法,但“我”把自己隱藏了。而新長篇里,“我”就直接進入小說中去了。新長篇的結尾,一直到上海世博會。兩部小說之間,還是有些相像,就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事情,然后把以往的歷史寫進去。

  您剛才說,新完成的長篇小說一直寫到上海世博會期間,但《一號命令》從抗戰(zhàn)寫起,止于1970年代初,跟當下現(xiàn)實也沒有太大關系。盡管如此,《一號命令》的時間跨度也夠大,涉及的歷史從抗戰(zhàn)、內戰(zhàn)、建國一直到“文革”,可是您只寫了個中篇,這些素材是足夠寫一個長篇的。為什么不選擇寫個長篇?

  葉兆言:主要問題還是技術性的,跟一開始的寫作決定有關。我是一個很講究字數(shù)的寫作者,我只要決定寫多少,就寫多少!兑惶柮睢芬婚_始寫的時候,我就設定為九萬字左右的中篇,字數(shù)就決定了我的思維方式和敘事方式。《收獲》雜志執(zhí)行主編程永新也對我說過,為什么不把《一號命令》寫成長篇。我就覺得,它一定不是一個長篇,一定是現(xiàn)在這樣一個結構,該不展開都不展開。但我剛剛完成的長篇小說,技術上就跟它不一樣,但風格是相似的,也是很傳統(tǒng)的寫法。無論長篇還是中篇,都是像海明威說的,寫作時你一定要有很豐富的冰山下面的東西?扇绻吭谒紫,沒人相信。關鍵是冰山露多少的問題。水面下有很多東西有個好處,讓讀者認為你還沒有寫夠,但這至少讓讀者意識到了還有東西。這要比倒過來好。所有想寫的東西都露出水面的話,那就是泡沫了。

  所以我目前的這種處理方式,作為讀者有所滿意,有所不滿意。舉個例子,我剛剛完成的長篇小說,核心是一個在南京的女人,她始終跟著時代走。汪偽時期,她父親是銀行高管,后來逃到重慶政府,抗戰(zhàn)勝利后他家沒有問題。國民黨去臺灣了,他們家也跟著去了,但她沒有去。這個女人不同,她追求進步,解放初期入黨,“文革”中是造反派,但在“文革”初期就被槍斃。被槍斃本身,也許是歷史上這個人的故事,也許是那個人的故事。但是她被槍斃的事情,我沒有寫,我只寫到她被判刑七年,然后她的故事就結束了。一定有讀者會不滿意這種技術處理,肯定會問,為什么被槍斃,她在監(jiān)獄里怎么樣?

  我在后記里說,有一天我父母回家說起誰誰誰被槍斃了。在“文革”中,“五一”、“十一”都會槍斃一批人,剛剛開始的時候,整個城市很隆重;后來變成簡單的儀式,仍然在游街,但老百姓已經(jīng)不關心了,只看到墻上一張畫叉的大字報。這些東西都跟你沒關系。怎么跟你有關系呢,就是這個被槍斃的人跟你是認識的。我父母回家就說起這個事情,然后就不說了。我們這些小孩中有種說法,說這個女人是神經(jīng)病,說毛主席跟她怎么樣。有人問,為什么不把這些細節(jié)寫進去,可是,這些東西其實網(wǎng)上都有,非常細節(jié)。我不寫,你會“譴責”我為什么不寫,但我一定留給你更多的東西。我要寫的恰恰是,這個女人之前活生生的生活和歷史,她的童年、少年、戀愛等。這其實跟《一號命令》相似,后者的核心其實是一個老男人尋找自己的初戀記憶,尋找自己初戀情人的故事。如果有一串珍珠的話,繩子就是這個故事核心。但這個繩子并不最重要,打個結就結束了。對于任何作家,寫的時候,沒寫的東西一定要比寫的多,這可以觸發(fā)你的不滿,觸發(fā)你的想象力。引起你想,比把什么都告訴你要好。比如我新小說里那個女人,寫她在監(jiān)獄里如何發(fā)瘋,如何說毛主席和她怎么樣……你再怎么寫,也寫不過真實,寫不過各種小報上的東西,沒有意義。你不寫后,留下的巨大空白可能更好。

  所以把這部小說(《一號命令》)變成長篇,也是可以的,但會覺得很單薄,因為故事就是一個老男人尋找自己的初戀記憶,尋找失去的東西。

  關于空白的技術處理,您在《一號命令》里用的最典型的就是沈介眉在與趙文麟分手后的人生經(jīng)歷,她在1949年后肯定有很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但您沒有寫,直接跳到他倆在“一號命令”后的相遇。

  葉兆言:對。這也是一個例子。兩者是一個道理,技法上也是一樣的。最關鍵是,這樣寫,這樣留空白最真實。因為人生就是這樣的。你不需要用全知去喚起讀者的知。寫作者不是教師,不是要告訴讀者什么。今天的寫作者更應該把讀者當做對手,我們智力相同,我允許你提出異議,同時我也可以向你解釋,為什么這樣。你提出異議,我還可以向你解釋,我為什么不這樣寫,難度在哪里。讀者與作者,更像是兩個智商相等的朋友。這個社會很豐富,有各種聲音和目光,一個寫作者就是要展現(xiàn)極大的真誠和技術。

  關于寫作技術,《一號命令》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閃回,所有的歷史都是通過趙文麟的記憶閃回到現(xiàn)場。您如何能保證,閃回不出現(xiàn)混亂?

  葉兆言:這就是綱舉目張的關系,就是因為有珍珠項鏈的那條線,可以隨時回來。如果走得太遠,就趕緊回來。寫作就是一次旅行。比如我要去上海就是寫作的目的,但是,寫作的愉快在于,我是坐汽車去上海,還是坐飛機或者走路過去,或者找個伴侶一邊說話一邊去。但是,寫作一定要有目的地,否則就一定很糟糕。

  我的看法是,不只是那根珍珠項鏈的繩子,還有就是您設定了時間坐標,比如1937年的南京保衛(wèi)戰(zhàn),1947年后的內戰(zhàn),1969年的“一號命令”等。這些真實的歷史時刻,對您這部小說的意義在哪里?

  葉兆言:這個確實很重要。寫小說最重要就是要逼真。為什么要有時間點,就像秤一樣,不斷要校正準心。就算是余華《第七天》里的世界是完全不真實的,但那個世界里也有塑料椅子,這就是逼真。寫歷史細節(jié),其實你可以亂寫,誰知道乾隆皇帝到底說了什么,但寫作者要心存敬畏,盡可能不要出錯。

  所以從逼真角度上,我做得非常好。比如小說里寫到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在我身邊有活生生的例子。小說里的故事和細節(jié)大體都是真實的,趙文麟?yún)⒓討?zhàn)爭的故事是我一個哥們爸爸的故事,這個人去年才去世。這個人的名字甚至可以從黃埔軍校名錄上找到,只是有一個地方是虛構的,他不是中央大學學生。但這不重要。比如,錢偉長最初是學歷史的,就是因為抗戰(zhàn),他棄文從理,當時大量青年都這樣選擇。但怎么進黃埔,進的是什么班,這些細節(jié)都是真實可查的。包括小說中在南京保衛(wèi)戰(zhàn)里,這個主人公打下一架飛機去領賞卻意外得到撤退的命令,又如何用糞桶渡江等,這些細節(jié)全部是真實的,都是我這個哥們父親的故事。處理細節(jié)的真實和虛構,要讓讀者覺得像是這樣子的。這個軍人從見習排長一直打到了少將,他活生生打了八年仗沒有停過。他的同學基本上都死光了,他能打到少將必須得命大。所以抗戰(zhàn)勝利后,1947年他結婚風光無比。后來他又跟著別人一起起義,然后做炮校軍官,脫掉軍服再穿軍服,這個跟小說里是一樣的。

  趙文麟?yún)⒓幽暇┍Pl(wèi)戰(zhàn)和內戰(zhàn)部分您寫得很詳細,但他參加遠征軍部分卻很簡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舍棄?照理來說,這段歷史恰恰是現(xiàn)在最熱門的。

  葉兆言:我為什么不詳細寫,就是因為遠征軍歷史太熱了,很多人都在寫。我開玩笑說,如果你想詳細知道,你不如上百度。我認為,大家都想說的話題,你要省略。小說家應該去回避大家都想到的問題,點到為止,讓大家去想就可以了。寫作就像打籃球,就是控制問題,不能失控。我太喜歡歷史了,我始終警惕不能讓自己沉浸在歷史中。小說就是小說,歷史是歷史。小說的細節(jié)只是因為像,而不是就是歷史。也只有這樣小說才好看。

  讓我們回到小說的起點,書名《一號命令》。我有個朋友到我這里借了這本書,但很快就還回來,他說,不是想象中的《一號命令》。我理解他的意思,他或者很多人一開始以為,這是一部關于著名的“一號命令”揭秘的小說,沒想到是部關于個人記憶的小說。這個書名對您小說的意義在哪里?

  葉兆言:這個書名對我太重要了。因為這個書名,小說一直沒能出來,但我認為這個書名沒有辦法改。因為有了“一號命令”才有了這個故事。這本小說的緣起很簡單,首先是“一號命令”下達,我祖父需要從城市疏散出去,就跟小說里一樣。在“文革”期間,像我祖父這樣的老人是被保護的,他給家族帶來的更多是安全感。我祖父在“文革”前期就退休了,所以跟這個社會沒有什么關系了,就算社會這么激烈也沒有關系。他就在家里亂看小說。有一天教育部貼了大字報,他讓我堂哥去把四千字的大字報抄回來,這個東西上的話當然很惡劣。他受不了,一個星期不出門。大家也很急,但沒人敢勸他。后來,老爺子帶著我另外一個堂哥要出去看大字報,他不去教育部,到中央美院去看,中央美院的大字報琳瑯滿目,世界的荒誕就在面前。然后又去了文化部,文化部墻壁都不夠貼大字報,搭了很多蘆席篷貼大字報,走在其中像在碑林里一樣。老頭子這么一看,就覺得無所謂了,這個社會跟他更沒有關系了。

  那為何寫“一號命令”?“文革”的大風大浪其實很快就過去了,但這個家里只剩下四代人四個人,其他男人要么插隊要么去干校。這個時候來了“一號命令”,像我祖父這樣的人要撤退。他跟我伯父葉至善用信件商量怎么辦,往哪里撤,他們確實也想過要撤到小說里寫的上虞白馬湖。我祖父想去那,但那里已經(jīng)沒有人了!最后商量的結果就去伯父那的干校,但我伯父有點為難,去那里只能住牛棚,真的是牛棚,條件太差了。而且路途非常遙遠,這就是小說里的路途細節(jié)。他們整天在討論去哪里。討論到最后,很簡單,像我祖父這樣的部級干部都有統(tǒng)一安排。但我覺得,這個虛驚一場也是值得一寫的。我還覺得,現(xiàn)在看他們倆的通信,覺得像漫畫一樣,他們充滿樂觀主義精神,覺得中國一定會贏。也正因為如此,我把他們的文人視角轉化為軍人視角,只有軍人知道戰(zhàn)爭是怎么回事。在軍人眼里,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戰(zhàn)爭的殘酷。所以我覺得要用職業(yè)軍人的視角來寫。這也是我說的冰山下的部分。很多讀者可能會認為,這個小說跟“一號命令”沒有關系,但是對我來說,太有關系,因為這是我這部小說的起源。

  小說是冰山上那一塊,我們現(xiàn)在聊的都是私下里的,沒有辦法全部寫進故事里。如果用文人視角來寫,沒辦法展示那段歷史,展示戰(zhàn)爭的艱苦和殘酷,更沒辦法展示一代大學生從軍犧牲掉的悲壯歷史。那代知識分子都有信念,他們知道現(xiàn)在是打不過日本人的,要打仗自己先強大,所以很多人都棄文從理。而且他們就算知道打不過,也不會做漢奸。這代文化人的選擇就是這樣,跟著所謂的主流走。我一直強調,這是一個反戰(zhàn)小說,不是愛情小說。愛情只是一個小說的虛殼。

  您個人對1969年的“一號命令”有印象嗎?

  葉兆言:我對“一號命令”沒有任何印象。那個時候,我整天做戰(zhàn)備磚,挖防空洞。這確實是很荒唐的事情,在職業(yè)軍人看來這是非?尚Φ氖虑。小說里面的“天天”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我們也做紅纓槍,最糾結的是如何做紅纓槍。所有中國人都覺得,要真打仗,我們肯定贏。戰(zhàn)爭對我們來說,沒有恐怖,我們沒有關于戰(zhàn)爭恐怖的教育,我們只有通過戰(zhàn)爭得到天下的感覺。所以,我說《一號命令》其實是個反戰(zhàn)小說。

  我們來談談小說里的一些人物,比如小說一開始就自殺的紫曼,她埋怨丈夫趙文麟成分不好,郁悶到最后覺得自己人生很失敗,甚至選擇了自殺。這樣一個人物似乎看上去過于政治化,過于類型化了。您是如何設定的?

  葉兆言:紫曼這個人物是個類型化人物。有個人很能說明紫曼這樣的人物——王光美。王光美出身大家族,是清華校花,她跟紫曼是一個類型的,她后來選擇了劉少奇而不是另一位國民黨將軍。對于這一代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而言,選金龜婿是很重要的。紫曼選擇趙文麟很正常,當時趙文麟多風光啊。所以對這些新女性而言,愛情是第二位的,宋美齡是這代女性的榜樣。之所以是榜樣,是因為宋美齡嫁得好。所以,紫曼的自殺,很大程度上是她認為自己選擇錯了。所以紫曼一生都懊悔,覺得丈夫選錯了,對這個丈夫怨透了,這跟意識形態(tài)沒有關系。這些接受新思想的女性,骨子里其實很舊。

  那么趙文麟的初戀情人沈介眉,這個人物是小說的核心,但又是一個虛幻似的人物。

  葉兆言:沈介眉就是錢鍾書《圍城》里說的那種,初戀永遠是美好的。錢鍾書小說里沒有完美的人,唯一一個是虛幻的唐小姐。我原來想到沈介眉在解放初期可能有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但我沒有寫。所以,這個人物的飽滿度比不上紫曼。紫曼代表了一類人,為什么當時一大批進步女性到了延安嫁給老頭,一方面是革命理想,還有就是傳統(tǒng)的擇婿觀,有點買彩票的樣子。所以紫曼這樣的人對我來說是活生生的,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人,她們最大的痛苦就是永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結果她們的一生都是被壓抑的,欲望都沒有了。紫曼這樣的人,怎么可能幸福呢?但這些東西適合于討論,小說中沒有寫出來,但隱藏在背后的這些東西,才更有意思。

  沈介眉后來選擇的丈夫林大寶可能是另外一類人的典型,也是軍人,但混得很不好。他與趙文麟的一場酒后沖突是非常精彩的。

  葉兆言:這個也很現(xiàn)實。在林大寶看來,當年是我們(解放軍)打敗了你們(國民黨),結果你卻混得比我好,這個沒有天理啊!而且像林大寶這樣的抗美援朝戰(zhàn)俘,回國后當然都是郁悶,對他們來說,生活太殘酷了,但內心深處還是有傲慢。

  小說的結尾是,趙文麟通過自己的關系,讓沈介眉的兒子沈雷參軍,圓了他的夢想。小說里,所有人都在一點點失去東西,似乎只有這個男孩是得到了什么。這算是光明的尾巴嗎?

  葉兆言:寫沈雷的時候,想到的是我愛人的哥哥,他也是“文革”期間當兵的。在“文革”期間,當兵是最風光的事情,人生就整個燦爛了。但這個東西能解決一時問題,真的能解決問題嗎?未必。在“文革”末期,軍人如果得不到提干就復員,最好的選擇是當工人,這在當時是很正常的。但這些人后來可能就下崗。所以沈雷可能是得到了,因為當了兵。但當時如果沒有去,他就會繼續(xù)認真讀書,可能將來就進了大學,那也是另外一種選擇。所以,沈雷可能又錯了。所以小說里,似乎沒有一個人真正得到。這個就是最真實的地方,現(xiàn)實就是我們不知道會怎么樣。

  似乎每年都會看到您的新作出來,長篇、短篇集、散文集等等,寫作對你意味著什么?

  葉兆言:寫作對我來說就像一個NBA賽季。在我沒有寫完手頭這個小說前,我不會去看余華蘇童的新小說,但寫完了,我就一定要去看看,他們到底怎么樣。我這種職業(yè)運動員的心態(tài)特別強烈。就像球員科比說的,他每天早上四點起來去練習投籃。我也是這樣,我會每天早上寫作。保持這樣一種狀態(tài)非常好,也非常職業(yè)?票纫舱f,我也想翻身就去睡了。這句話非常好。我們不一定有科比這種高度,但有這種心態(tài)就非常好。寫作就是如此。是不是天下最好的作家不重要,但要有一顆職業(yè)的心。如果像另外一個球員奧多姆那樣,盡管天資那么好,但不守紀律會把自己給毀掉。所以,對自己從事行當?shù)木礃I(yè)度,非常重要。

  我其實寫得很多,一年寫部長篇不難,但是每年都寫一部長篇,別人會不理解,認為是粗制濫造。所以我會寫很多散文,拉開長篇的間隔,也給讀者一些期待。但我基本上天天在寫,我又沒有其他事情。其實我是很無聊的人,恨不得天天寫。我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寫作。我的職業(yè)精神,既有NBA球員的職業(yè),也有工人農(nóng)民的那種職業(yè)。我從一開始寫作,就有黔驢技窮的感覺,就怕自己寫不出和掉隊。所以我理解海明威晚年的恐懼。寫作能力肯定還是會衰竭的,你所做的就是盡可能維持能力和狀態(tài)。為什么我還在努力寫,就是希望像科比那樣,把職業(yè)生涯拖得更久遠點。還好,寫作是屬于年輕人的,但老年人也還有機會。

  保持寫作狀態(tài),流暢的時候就像流水,我想著每天都能寫得出來。但如果停了,不保持一定狀態(tài),水龍頭打開就沒有水。寫作并不是在那寫,其實就是在那等。寫作就是寫完上半句,等著寫下半句。如果下半句覺得不好,就在那耗。句子變成段,段變成章,章變成書。這就跟NBA球賽一樣,四十八分鐘到,比賽結束。寫作也是如此。但寫作中,下面怎么寫,寫什么,我真不知道。寫作有太多即興的東西。我寫作也是沒有提綱的。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