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近年來,黨和國家加快實施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不斷強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作為國內(nèi)一家權威的人文社會科學出版社,對于中國的文化———特別是中國的學術“走出去”,肩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兩年,我們特別加大了這方面的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已與多家國外知名出版社簽定了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如施普林格出版集團、荷蘭博睿學術出版社等,雙方愿意進一步加強在人文、社科方面學術著作的合作,在國際上共同策劃出版高端學術專著。
我社已與劍橋大學出版社等知名學術出版社建立合作,我社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宋遼西夏金》卷已收入“劍橋中國文庫”;與德古意特出版社達成多種合作意向,包括共同策劃組織出版有關圖書等。
近年來,我社與多國出版機構進行版權貿(mào)易,以多種語言輸出版權。目前,已與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簽訂版權轉(zhuǎn)讓協(xié)議,多文本《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及《簡明中國歷史知識手冊》明后兩年陸續(xù)出版。2012年與國外出版社共簽約合作出版19項,2013年上半年已簽約16項,其中10項是在倫敦圖書展上簽的,成為倫敦書展中簽約率最高的國內(nèi)出版社。本屆國際書展期間還有多本圖書會與國際知名出版社簽訂版權輸出協(xié)議,預計今年將有30種圖書與國外出版社合作簽約。
值得一提的是,我社簽約的項目基本上都是學術圖書,如《社會矛盾論》、《利益論》,還有像能夠反映中國學術最高水平的《中國宗教通史》、《中國傳統(tǒng)哲學綱要》等,以及《論中國模式》、《中國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國外交60年》、《新中國人權保障發(fā)展60年》、《當代中國哲學研究30年》等,其中既有有關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學術書,也有反映現(xiàn)實情況的學術書,都非常正面地傳達了中國的聲音。這些圖書也給我一些啟示,對于國外學者讀者,我們應從學術結(jié)合現(xiàn)實角度,為他們提供正面、全面了解中國的好圖書。
與此同時,我社還積極參與申報國家級翻譯出版資助。先后獲得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經(jīng)典中國”、國家社科基金規(guī)劃辦“中華外譯”、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等項目資助10多項。
當前我國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總體形勢是好的,但是,文化“走出去”也面臨嚴峻挑戰(zhàn)。比如,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國際影響力不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對外闡釋不足,導致以“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等為代表的曲解中國的論調(diào)在西方此起彼伏;文化輸出過于注重形式,內(nèi)容的凝練和滲透不足;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影響力和競爭力與當前中國國際地位不相適應;國際文化傳播人才嚴重缺乏;文化傳播的市場化、資本化運作水平低;文化走出去主要靠官方力量推動,民間力量發(fā)揮的作用尚且有限。此外,當代中國人怎樣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構自我文化身份、向世界展示一個現(xiàn)代中國的文化形象,也是當前非常艱巨的任務。
我認為,中華文化“走出去”主要包括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當代中國文化,最主要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走出去”。另一方面是傳統(tǒng)文化精華“走出去”。這一類文化既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又在當代中國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是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
針對于此,我們重點策劃了《理解中國》系列圖書,面向國外學者讀者,幫助他們了解當代中國國情。我們寄予這套書很高的期盼。一是因為這套叢書的作者都是國內(nèi)目前非常優(yōu)秀的學者專家,像我們社科院的王偉光院長親自承擔叢書“中國理論”方面的撰寫工作,“中國道路”方面由社科院副院長、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李捷撰寫,“中國政治制度”由社科院政治學所所長房寧撰稿等,高屋建瓴,大家手筆,深入淺出,因此我們很有信心。二是這套叢書用中英文同步出版,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闡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道路,包括重大的實踐問題、理論問題的高端學術著作,我們認為中文版在國內(nèi)也是很有需求的。今年BIBF上我們重點要推這套書,F(xiàn)在已有好幾家國外大的出版社跟我們來談這套書的合作。
還有就是去年我社推出的由江澤民同志作序的《簡明中國歷史讀本》。這本書也是中國社科院歷史所老中青三代學者傾注三年的精力和時間寫出的,中文版已發(fā)行10多萬冊。我們也要作為重點向國外推廣,目前英文版、韓文版、日文版的版權輸出都已經(jīng)簽署了協(xié)議。
過去我國出版界版權輸出較多的領域主要集中在傳統(tǒng)文化、文藝、餐飲等方面,但要真正實現(xiàn)文化“走出去”,有思想性、學術性的核心的圖書是根本。我認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已經(jīng)到了一個關鍵的節(jié)點,就是需要學術“走出去”,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這是社科出版自身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