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我叫任溶溶,其實我不叫任溶溶!
●“人的一生總會碰到各種各樣機緣,這是不是像一個童話呢?”
●“為了讓小朋友和兒童文學作家多看點外國兒童文學作品,我就譯啊譯,譯得越多越好!”
●“我生下來就該干這一行,這一行也用得著我!
第九屆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獎揭曉,任溶溶以90多歲的高齡成為有史以來獲得此獎項年齡最大的作家。他創(chuàng)作的兒童詩集《我成了個隱身人》,以真摯有 趣的童心、爐火純青的詩歌技巧征服了評委,無可爭議地獲得詩歌獎,評委們也以“全票通過”的方式向這位年屆耄耋的老人表達心中由衷的敬意。
說任溶溶將一生都獻給了中國的兒童文學事業(yè)并不為過。從翻譯第一篇作品開始,他手中的筆就從未停歇過,他翻譯過《木偶奇遇記》《洋蔥頭歷險記》 《彼得·潘》《長襪子皮皮》《小飛人》《夏洛的網(wǎng)》《安徒生童話》,他寫過童話《沒頭腦和不高興》《一個天才的雜技演員》,他寫過兒童詩《我的哥哥聰明透 頂》《強強穿衣裳》《我是一個可大可小的人》……足夠了,當我們聽到這些耳熟能詳?shù)淖髌窌r,于是明白了這位老人之于中國兒童文學的意義。
兒童文學在中國的歷史并不長,而任溶溶從事這一事業(yè)已經(jīng)60多年,任溶溶說:“我生下來就該干這一行,這一行也用得著我!
2013年春節(jié),我曾致電老人,想請他說一點新春寄語,老人說:“我今年九十了,什么都不想了,惦記的惟有兒童文學。我希望兒童文學好!
“快樂法則”照亮天地大美
“我叫任溶溶,其實我不叫任溶溶。我家倒真有個任溶溶,那是我女兒。”任溶溶在一篇文章的開頭,說出自己名字的秘密——任溶溶這個名字,是他跟 女兒借來的。在剛從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之初,他經(jīng)常需要用到很多筆名,那時恰逢女兒出生,喜不自禁的任溶溶索性將女兒的名字拿來我用,隨著署名任溶溶的兒童文 學作品越來越多,任溶溶也成為他和女兒共有的名字。
其實任溶溶原名任根鎏,又名任以奇,1923年出生于上海虹口閔行路東新康里一處沿街的兩層樓上。1927年隨父母離開上海,回到廣州老宅。在廣東一待就是10年,童年的大部分時光就在嶺南度過,直到1938年重新回到上海。
任溶溶從小就是個電影迷,“不但是個電影迷,而且是個電影說明書迷”,收集了很多電影說明書。到后來覺得不過癮,干脆自己創(chuàng)作起電影說明書來。 從主要人物到情節(jié)設置,從故事大綱到人物臺詞,小任溶溶寫得有模有樣。到后來這些自己寫出來的電影說明書,竟然貼滿了一面墻。雖然讀者不多,但這大概算是 他最早的創(chuàng)作了吧。除了寫電影說明書,任溶溶還畫連環(huán)畫,甚至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寫過《濟公傳》的續(xù)集,并像模像樣地投給報館,雖然最后石沉大海,但是 這樣的嘗試讓任溶溶收獲到創(chuàng)作的快樂。孩童的游戲里常常蘊藏著才能的種子,也孕育著創(chuàng)作的萌芽。
童年是一個作家重要的創(chuàng)作母題,同時也是作家汲取靈感的不竭源泉,童年對于一個作家的寫作有著特殊的意義,而對于兒童文學作家來說,童年的經(jīng)歷 就顯得更為重要。童話大師林格倫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只有一個孩子能給她靈感,那就是童年時代的“我自己”。任溶溶也曾說過:“我寫兒童詩,很多的創(chuàng)作都在寫 小時候的自己!薄盀楹⒆訉懽魇紫犬斎粦撌煜ず⒆樱煜に麄兊纳、他們的心理、他們的想法。怎么熟悉孩子呢?就要和孩子交朋友,跟家里的孩子交朋友, 跟周圍的孩子交朋友,還有一個很好的朋友,那就是小時候的自己!蓖甑纳罱(jīng)歷,成為他創(chuàng)作兒童文學取之不盡的文學寶庫。
追溯起來,任溶溶真正與兒童文學結(jié)緣其實有些偶然。大學畢業(yè)后,他的一個同學在兒童書局編兒童雜志,知道他懂翻譯,于是把他拉來翻譯一些國外的兒童文學。任溶溶立即被這種好玩的文學以及書中豐富多彩的插圖迷住了,作品一篇接著一篇翻,從此一發(fā)不可收。
但其實任溶溶與兒童文學的結(jié)合實屬必然,一旦相遇,終生不棄,風雨幾十年,他再也沒有離開過兒童文學。甚至在10年浩劫的時候,任溶溶也舍不得 放下他心愛的兒童文學。1968年,任溶溶被冠以“中國的馬爾夏克”而受到批判,被關進牛棚接受改造。雖然身陷逆境,任溶溶在精神上卻并沒有被打倒,依然 保持著樂觀的心態(tài)。任溶溶非常喜歡意大利作家羅大里,之前曾譯過他的《洋蔥頭歷險記》和兒童詩,但是是從俄文轉(zhuǎn)譯的,為了能直接從意大利文翻譯,他早就準 備好意大利文的教科書和字典,只是一直抽不出時間學習。到了“文革”,被趕入牛棚,正好有大把的時間,于是他重又把學習意大利語的書籍撿起來開始自學。他 還買了本意語版的《毛主席語錄》學得津津有味,并在寫“交代”和“檢查”的筆記本上寫滿了意語單詞和文法規(guī)則!拔母铩10年,他不僅學習了意大利文,還 自學了日文。當別人在“十年動亂”中身心俱疲時,他卻收獲了兩門外語,為以后的兒童文學翻譯做好了準備。
這樣樂觀和豁達的心態(tài),其實正是兒童文學之于任溶溶的饋贈。我猜想當現(xiàn)實的遭遇來臨時,任溶溶就會躲到自己的童話中去。兒童文學成為他的快樂源 泉,也成為他躲避世間紛擾的避難所。任溶溶說:“翻譯創(chuàng)作了太多的兒童文學作品,不知不覺中被‘童化’了。”這種“童化”將世俗功利化的人生,變成一種審 美化的人生,從艱難困苦中尋出美來,尋出趣味來,永遠樂觀,永遠積極。任溶溶沉浸在兒童文學的世界中,摸索出自己的“快樂法則”,使他在波詭云譎的際遇變 化中,總是能窺見人生的真和善,能領略這天地的大美。在任溶溶那里,世界被簡化為一篇童話,當你簡單了,這世界也隨之簡單。
任溶溶曾說過:“我的一生就是個童話!碑斘蚁蚶先嗽儐栠@句話的含義時,他并沒有多解釋,只是說,“人的一生總會碰到各種各樣機緣,這是不是像一個童話呢?”
兒童文學的“盜火者”
魯迅曾將好的翻譯家比喻為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那樣的“盜火者”,對于中國的兒童文學來說,任溶溶正是這樣一位盜火者。他一生孜孜不倦,翻譯了 大量的國外優(yōu)秀兒童文學,將國外兒童文學中閃亮耀眼的火種,帶給中國的小朋友和兒童文學工作者,惠澤深廣。評論家劉緒源說,任溶溶和他所翻譯的那些國外作 家一起改變了中國的兒童文學。
在眾多的翻譯作品中,任溶溶將《黏土做的土豆片》列為自己的翻譯處女作。這是一篇土耳其的兒童小說,任溶溶將它從蘇聯(lián)出版的英文雜志《國際文 學》轉(zhuǎn)譯過來,發(fā)表在《新文學》雜志上,署名“易藍”。之后被同學拉去翻譯兒童文學,正式開啟了他的翻譯之路。在書店迪士尼的圖書前,他像進入了一個五光 十色的童話世界,被深深地吸引,那些生動的圖片和精彩的故事,讓天性幽默,充滿童趣的任溶溶感到一種似曾相識的親近,也產(chǎn)生了讓更多人看到它們的迫切。
在翻譯了很多歐美兒童文學之后,從1949年到1962年,任溶溶迎來自己長達10多年的第一個譯作高產(chǎn)期。時代出版社的約稿,為任溶溶打開另 一扇窗戶,得以窺見蘇聯(lián)文學的魅力。于是他從歐美兒童文學轉(zhuǎn)而開始翻譯蘇聯(lián)兒童文學作品。這一時期他勤奮翻譯,成績驚人。據(jù)統(tǒng)計,在新中國成立后的17年 中,全國的翻譯工作者對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的譯介共426種,而任溶溶一個人的翻譯就多達30多種,約占翻譯總量的8%。從1949年到1962年任溶溶翻 譯的兒童文學作品共68本。在這些譯作中很多作品都成為傳唱不衰的文學經(jīng)典,他翻譯的《古麗雅的道路》講述了古麗雅英雄光輝的一生,她那自強不息,奮斗拼 搏的精神在中國的青年中間引起強烈的共鳴,受到熱烈歡迎,一時成為暢銷書,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影響力一直持續(xù)到今天。
對于兒童詩任溶溶一直情有獨鐘,在這一時期任溶溶翻譯了大量的兒童詩。如馬爾夏克的《給小朋友的詩》《小房子》,普希金、米哈爾科夫、馬雅可夫 斯基的兒童詩集以及阿·巴爾托的《快樂的小詩》等等。這些蘇聯(lián)詩人的兒童詩篇幅短小,節(jié)奏歡快,構(gòu)思新奇,童趣盎然,正好契合任溶溶對于兒童文學的喜好和 品味,常常使他翻譯起來覺得得心應手。而同時這些兒童詩的翻譯也著實給任溶溶出了一道難題,因為詩歌的翻譯是最難的,在將原作的內(nèi)容翻譯過來的同時,又要 結(jié)合漢語的特點,盡量將詩歌的形式美也翻譯過來。這就考驗著譯者的語言功力和文學功力,正是在對這些兒童詩的翻譯中,任溶溶逐漸摸索出很多兒童詩的創(chuàng)作規(guī) 律,也積累了很多技巧和經(jīng)驗,為他日后的兒童詩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革”之后,任溶溶帶著自學的語言以及對兒童文學的渴望迫不及待地投入翻譯工作,陸續(xù)翻譯出《假話國歷險記》《洋蔥頭歷險記》等國外經(jīng)典童 話,并且把從小熱愛的《木偶奇遇記》從意大利文譯成了中文,實現(xiàn)了多年的夙愿!赌九计嬗鲇洝肥且獯罄骷铱濉た坡宓系拇碜,曾被翻譯成200多種語 言,匹諾曹的形象為全世界小朋友所熟知。在此之前,中國也出版過數(shù)十個中譯本,但大都是從其他語言轉(zhuǎn)譯。任溶溶翻譯的《木偶奇遇記》是國內(nèi)直接從意大利文 翻譯的惟一中文譯本,流傳最廣,也成為任溶溶最為滿意的譯本之一。
20世界80年代初,任溶溶開始有意識地將安徒生獎獲得者的兒童文學作品介紹到中國。經(jīng)他的介紹,林格倫、凱斯特納、德瓊、楊松、克呂斯、羅大 里、格里珀等安徒生獎的得主逐漸被中國的讀者了解和熟知。尤其是對林格倫作品的翻譯和介紹,在中國的兒童文學界掀起一股熱潮,給正處于轉(zhuǎn)型期的兒童文學帶 來深刻的影響。
林格倫是瑞典的兒童文學作家,在她筆下塑造了一批活潑調(diào)皮,無拘無束的“小壞蛋”,而這樣的文學形象在之前的中國兒童文學里幾乎找不到。 1980年,任溶溶將林格倫的“小飛人三部曲”翻譯到中國,深受讀者喜歡。之后任溶溶又翻譯了林格倫的長篇童話經(jīng)典——《長襪子皮皮》。這部童話的主角皮 皮是個一頭紅發(fā)、滿臉雀斑的9歲的小姑娘,她天性喜歡自由,古靈精怪,常有奇思妙想,缺點不少,喜歡惡作劇,但更多的是優(yōu)點,制服過壞人和惡獸,干了很多 好事。這個個性鮮明、真實可愛的兒童形象得到中國小朋友的熱烈歡迎,也在很大程度上啟發(fā)了中國的兒童文學工作者。
林格倫的作品為中國的兒童文學帶來一股新風,結(jié)束了之前教訓意味過重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而代之以充滿兒童視角和游戲精神的全新的兒童文學。正如劉 緒源所言:“渴望母愛與家庭(乃至社會)的溫暖,與渴望沖破束縛張揚自由的天性,這正是兒童文學的兩大永恒的母題。林格倫的作品都貫穿著這兩個母題,而我 們中國的兒童文學長期以來惟有前者卻沒有后者!是林格倫的這些作品打開了我們的眼界!
林格倫的作品風格也與任溶溶“熱鬧派童話”的主張不謀而合。任溶溶曾經(jīng)在一次會議上提出童話分為抒情派和熱鬧派兩派,并引發(fā)了當時兒童文學界的 一場爭論,在爭論的同時,兒童文學一直欠缺的輕松幽默和游戲精神也深入人心,由此開啟了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多元化時代。這樣的文學主張,上承張?zhí)煲,下啟當?很多相似風格的兒童文學作家,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發(fā)展潮流的一個重要見證。
很多今天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作品都出自任溶溶的翻譯,他對于中國兒童文學的貢獻和意義不言而喻。可以說,這樣孜孜不倦而又意義非凡的翻譯工作持續(xù)了 任溶溶的一生,甚至年過80,任溶溶依然沒有停下手中的筆。2004年,在安徒生誕辰200周年之際,由任溶溶翻譯的最新版本的《安徒生童話全集》出版, 并獲得丹麥官方授權。這套《安徒生童話全集》字數(shù)近百萬,難以想象一個年屆耄耋的老人是怎樣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
在我看來,這種辛勤的付出是源于一種愛,一種對兒童文學,對孩子們的深沉的愛。任溶溶說:“為了讓小朋友和兒童文學作家多看點外國兒童文學作品,我就譯啊譯,譯得越多越好!”正是這種對于兒童文學的愛和使命感讓他保持著如此驚人的精力和不竭的創(chuàng)造力!
“沒頭腦”和“不高興”之父
從翻譯開始,任溶溶很自然地走上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道路。長期翻譯外國文學的經(jīng)歷使他具有開闊的視野,并學到一些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技巧,平時與孩子們的 共同相處,又讓他攢了一肚子的故事要講,于是當時機來臨的時候,他開始拿起筆創(chuàng)作。20世紀50年代初期,任溶溶常到孩子們的集會上去講故事,“外國故事 講膩了,很想針對孩子們的情況講點別的什么”,由此開始了他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
《媽媽為什么不去開會》是任溶溶的試水之作,在這個兒童故事里,媽媽為什么不去開會是故事設置的懸念,而原因則是三個孩子之間的爭吵,故事最后 落腳在對孩子們的教育意義上。這樣一個構(gòu)思巧妙,頗具新意的故事在當時的文化環(huán)境中卻招致批評,理由是這樣隨意不去開會的媽媽和調(diào)皮愛吵架的孩子的形象, 在新中國都不具代表性。這樣的批評讓初嘗創(chuàng)作的任溶溶頗受打擊,從此偃旗息鼓,在此后的三年里都沒有再寫過兒童故事。
不再寫故事的任溶溶卻并沒有閑著,在從事翻譯工作之余,他非常愿意去參加孩子們的集會,把國外新奇好玩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故事講得多了,任溶 溶覺得不過癮,國外的故事同中國孩子的生活畢竟有些“隔”,于是他開始自己編創(chuàng)故事,這些故事都跟孩子們的生活有關,并且包含了他對孩子們的教導和希望, 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文學創(chuàng)作的快樂在這種為孩子講故事的形式中獲得補償,在這種同小朋友面對面的直接交流中,那些構(gòu)思出來的故事也獲得檢驗和反饋。
1956年1月,《少年文藝》的編輯向任溶溶約稿,希望他能為孩子們創(chuàng)作一篇童話。稿催得很急,任溶溶來到南京西路的上?Х瑞^,要來一杯咖 啡,然后鋪開稿紙,奮筆疾書。隨著鋼筆刷刷地書寫,“沒頭腦”和“不高興”,兩個孩子的形象逐漸在稿紙上鮮活起來,這個講了很多遍的故事,對于任溶溶來說 早已成竹在胸,他埋頭書寫,毫無障礙,于是這篇中國兒童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在半小時內(nèi)一揮而就。
這篇童話創(chuàng)作時間之短同它長遠的影響力形成鮮明的對比!皼]頭腦”和“不高興”帶給幾代人歡笑,也教育幾代人成長,正是在這篇童話中,很多孩子 在歡笑的同時學會反觀自身,改正缺點。它塑造的人物是那么形象,它指出的問題又那么典型,時至今日,這篇童話依然被孩子們喜愛,并獲得共鳴。
在這之后,任溶溶又創(chuàng)作了《一個天才的雜技演員》,同樣獲得成功,與《沒頭腦和不高興》堪稱姐妹篇。這兩篇童話風格較為相似,任溶溶通常會構(gòu)置 起一種喜劇和荒誕,讓人物身上的缺點在哈哈鏡中顯形,“用夸張來刻畫童話形象,有鮮明的意蘊和佳妙的喜劇效果”。雖然只是初試創(chuàng)作,但這兩篇作品在風格和 技巧上都已臻成熟,并“與世界兒童文學接軌”,成為中國兒童文學史上不朽的經(jīng)典。
在任溶溶翻譯蘇聯(lián)兒童詩的過程中,他產(chǎn)生過很多創(chuàng)意和構(gòu)思,他將這些靈感記在小本子上。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任溶溶對比羅大里的原作和馬爾夏克的 譯作發(fā)現(xiàn),譯作并不比原作的藝術水準低,甚至還有超越。從某種程度上,譯作簡直就是在母語基礎上的重新創(chuàng)作。這印證了他的一些猜想,并給他帶來創(chuàng)作上的自 信。他原本打算在40歲以后開始兒童詩創(chuàng)作,但是中蘇關系交惡,使他面臨無作品可譯的困難,于是將這一時間大大提前。
從1962年到1965年,任溶溶創(chuàng)作了《我的哥哥聰明透頂》《爸爸的老師》《弟弟看電影》《強強穿衣裳》《我給小雞起名字》等一大批膾炙人口 的兒童詩。這些詩歌大都構(gòu)思巧妙,童趣盎然,簡潔明快,朗朗上口。這些兒童詩同樣延續(xù)了他善于在夸張和喜劇中傳遞教育意義的風格,而有的作品,甚至干脆放 棄掉所謂的教育意義,直接將生活中的童趣瞬間呈現(xiàn)出來,“將童趣推向一種極致”。
翻檢任溶溶這些兒童詩篇,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妙手偶得、渾然天成的詩作,如果沒有一顆童心,沒有對孩子們真誠的愛是斷然寫不出來的。任溶溶兒童詩的 靈感大多來自生活,來自對身邊孩子們的觀察。根據(jù)他的經(jīng)驗,“詩的巧妙構(gòu)思不是外加的,得在生活中善于捕捉那些巧妙的、可以入詩的東西,寫下來就可以成為 巧妙的詩,否則冥思苦想也無濟于事!崩纭段沂且粋可大可小的人》就來源于他自身的經(jīng)歷。而在寫作的時候,又要從“詩人本位”向“兒童本位”轉(zhuǎn)換,使用 盡量清淺、好讀的語言,教訓意味不能過重,應該“不能只寫要兒童做什么,同時也要寫兒童們要做什么,這才是全面的兒童文學”。
兒童詩是任溶溶最鐘愛的文體,也為之投入最大,直到現(xiàn)在任溶溶仍然在進行兒童詩創(chuàng)作,顯示出長久的藝術生命力。去年出版的《我成了個隱身人》,依然保持著較高的水準,這讓廣大喜愛他的讀者依然對老先生的精彩詩作充滿期待。
任溶溶一生與孩子們打交道,為他們寫故事,永遠懷揣一顆“長不大”的童心,在作品后面永遠藏著一張孩童般的笑臉。而與此同時,他又用一生的努力在中國的兒童文學史上構(gòu)建起一個讓人仰望的高度,高山仰止。他在我們心中真正成了一個“可大可小的人”。
任溶溶常說,能從事兒童文學,實在是他的幸運。但我想,中國的兒童文學能有任溶溶,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