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出生于1983年的蔣峰是一個典型的“80后”作家:他19歲獲“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20歲為文壇奉上他的處女作《維以不永傷》,之后接連出版短篇小說集《我打電話的地方》,長篇小說《一,二,滑向鐵軌的時光》《淡藍時光》《戀愛寶典》和《為他準備的謀殺》。
與其他同輩作家不同的是,蔣峰的寫作幾乎從 未涉及青春傷感、校園生活,他拒絕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病呻吟,更拒絕無聊、無趣、無意義的寫作。2010年,蔣峰開始了長篇小說《白色流淌一片》的創(chuàng)作, 小說前四章《遺腹子》《花園酒店》《六十號信箱》《手語者》發(fā)表后,贏得了專業(yè)評論家和廣大讀者的雙重肯定。相比年輕氣盛時的用力過猛,如今的蔣峰在語 言、結構等方面已日臻成熟。
回首這十余年來的文學歷程,蔣峰淡定而自信,他自認不是文學的“苦行僧”,不想做苦難的書寫者,始終致力于寫出最“好看”的小說。讓我們跟隨蔣峰的描述,一步步走進他筆下那個年輕、有趣、扣人心弦的文學世界。
《白色流淌一片》:多個中篇與一個長篇
記 者:2010年以來,你在《人民文學》陸續(xù)發(fā)表了4個中篇小說:《遺腹子》《花園酒店》《六十號信箱》《手語者》,面世后受到了廣泛關注。據(jù)說這些都是你的新長篇小說《白色流淌一片》中的部分章節(jié),可否談談這個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情況?
蔣 峰:以上4個中篇小說是《白色流淌一片》的前四章,第五章《我私人的林寶兒》已經(jīng)寫完了,在這一章中我寫了一個純粹的愛情故事,雖然現(xiàn)在沒有刊物愿意發(fā) 表,但它確實是我自己寫得最困難,也最感動自己的一章。小說的最后一章是《許佳明的六次星巴克》,交代許佳明最后屈辱的死亡。目前還正在創(chuàng)作中。
記 者:在《遺腹子》里許佳明已經(jīng)死了,最后一章如何繼續(xù)寫他的死亡?
蔣 峰:《遺腹子》和《我私人的林寶兒》這兩章都提到了許佳明的死,但沒有交代清楚。最后一章《許佳明的六次星巴克》的重點就是寫他怎么死的,還有他死后靈魂 又出現(xiàn)的場景。許佳明怎么死的其實并不重要,就像蟑螂一樣,被人一腳踩死了,很屈辱。那一年我聽說了兩起類似的死亡案件,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后面的人要 插隊,前面的人不讓插隊,兩人發(fā)生口角,其中一個人就一刀把另一個人捅死了。許佳明就是這么死的,毫無征兆。我不想在許佳明的死上做局,我想寫的是他的死 跟他的故事沒有關系,但我在這章里最終還是給了他一個永生的結局。
記 者:第五章中的林寶兒是新出現(xiàn)的人物嗎?你用整整一章寫許佳明與她的愛情,可見你對這個人物用情之深。
蔣 峰:林寶兒其實就是《遺腹子》里面的趙萍萍,寫到后來我給她改了個名字而已。其實我想通過林寶兒這個人物寫一類現(xiàn)在生活在北京的年輕女孩,她們沒有正經(jīng)工 作,卻是商場、夜店的主要消費群體,不是她們自己買單,有人幫她們買單——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小三兒”。這些人其實為數(shù)不少,但是好像目前還沒有人認真地 寫過她們。我想寫的就是這樣一個女人快30歲時的生活、心理狀態(tài)。
記 者:但是小說中的林寶兒看起來并不完全是一個世俗、物質的女人,總的來說,她不讓人討厭,而是一個挺可愛的人物。
蔣 峰:這是因為小說是從許佳明的視角展開的,許佳明也沒看出來林寶兒是這么世俗的一個人,但是很多事情的真相是之后慢慢被端出來的。跟譚欣比起來,林寶兒的世故就很明顯了,小說中的譚欣是個很單純、很執(zhí)著的人。
記 者:在我看來,譚欣跟林寶兒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她們都很聰明,她們對愛情都很執(zhí)著,她們最后的結局都是不幸的,似乎有種宿命的味道。
蔣 峰:其實在寫作中我想盡量地區(qū)分每一個人物,但是沒辦法,好像每個作家都有這樣的問題。一般來說,一個作家只會寫兩個角色,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前幾天我 安慰一個朋友,他說:“有人說我這本書的女主角和上本書太像了”,我就跟他說:“誰都一樣,你看王朔寫過第二個女人嗎?”
記 者:再說說小說中的男性人物,不管是許佳明,還是歐陽楠、杜宇琪、李小天他們看上去都有一種滿不在乎的痞氣,但實際上,他們對愛情是非常在乎的,幾乎每個人都有一段為了愛情而逃亡或流浪的經(jīng)歷。
蔣 峰:我個人很怕無趣,無趣太可怕了,所以我的小說從來不寫無趣的人。之所以常常寫逃亡可能跟我的個人經(jīng)歷有關,我20歲退學,從那以后我常年不上班,也沒有固定的住處,我的愛情故事一直都是跟著女朋友,人家去哪兒我去哪兒。所以我的家里人經(jīng)常不知道我在哪兒。
記 者:正是因為逃亡,《白色流淌一片》的地理坐標非常廣闊,從北京、上海,到新疆、海南,幾乎穿越了整個中國。
蔣 峰:這些基本都是我這幾年去過的地方,尤其是新疆,給我的印象最深刻。有一年我用17天的時間騎摩托車穿行整個新疆,還在昆侖山腳下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里待了 一段時間。我當時就覺得,如果一個啞巴來到這里,可能比我們適應得都快,于是我在《手語者》中讓于勒來到了這里。
在《我私人的林寶兒》那章里我還提到一個地方,叫塔中。許佳明去新疆接啞巴親戚,路過塔中的時候,他給啞巴打手語解釋說,這是塔克拉瑪干沙漠, 我們現(xiàn)在在塔中,這時候他接到了林寶兒的電話。塔中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它位于穿行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惟一一條公路的兩邊。這個地方硬用柏油鋪出了800米 到1公里長的一條路,兩邊蓋了一些樓,包括加油站、旅館、飯店、足療店、發(fā)廊、賭場、游戲廳等等。這里魚龍混雜,四周是沙漠,到處都有沙蛇,那里有各種各 樣的人,卡車司機、毒販子、按摩女郎、流竄犯……完全是一個現(xiàn)成的話劇臺子,可以拍成一個現(xiàn)代版的《龍門客!。這里就是沒有警察,有事時警察要從150 公里以外趕過來,只有一些過路人在這里。我當時在這個地方住了一夜,覺得這里太神奇了,非常吸引我,有機會我真要把這個地方好好書寫一下。
記 者:小說為什么叫《白色流淌一片》?“白色流淌一片”作為一個意象,在每一章都有出現(xiàn),分別表現(xiàn)為云、雪水、精液等,這些意象是你在寫作之前就設定好的嗎?
蔣 峰:2004年左右,有一個女孩給我發(fā)短信,說她所在的上海的一所高中,學校里有個男生因為某件事賭氣,就穿著白色的運動服在操場上瘋狂地跑,最后跑死 了。那時候我的腦海中就有一個強烈的畫面,就是這個人跟他的白色運動服在操場上流淌一片,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想要寫《白色流淌一片》。
寫完《為他準備的謀殺》之后,我開始準備寫《白色流淌一片》,剛開始我不知道該怎么切入,直到我想到,我要寫一個人的一生,我在第一章就交代了他的一生。所以小說的第一章許佳明并沒有出場,只是通過林寶兒交代了他的生前和死后。
“白色流淌一片”的這些意象中有幾個是之前就想好的,比如最后一章的奶精、第五章的面膜,剩下的基本都是在寫作中慢慢出現(xiàn)的。
不寫怨氣,不放大苦難
記 者:有人認為你的《手語者》是底層敘事,你同意嗎?就我個人而言,我更愿意相信這部小說是一個關于許佳明的成長敘事,但這個成長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屬于青春期 的、建構式的,許佳明的成長是他作為一個社會人所經(jīng)歷的種種變故,比如家庭破裂、愛情受挫,這種成長完全是毀滅式的。
蔣 峰:沒錯,我很悲觀,不相信人越來越好。
實際上我從來沒想寫底層,因為我個人不喜歡怨氣、苦難。我要真想寫苦難,就不會把啞巴寫成這樣。我最近在構思一個蟻族的故事,其中特別強調,一 定不能有怨氣。寫苦難有什么意義?讓人同情?深刻?意義何在呢?真的苦就會去想輒。我不喜歡“北漂”的概念,合租房也好,隔板間也好,都只是一種狀態(tài)而 已,沒必要把它放大到苦難。如果他真的覺得苦,就不會留在北京,怨氣那么多就回去唄。精神之苦才是真的苦。
我在生活中也不是一個經(jīng)常有怨氣的人,我最落魄的時候,窮得沒錢付房租、沒錢吃東西,我就去超市吃免費品嘗的食物,想各種辦法對付房東,還絞盡腦汁地逃票坐火車。這些時候我都沒覺得苦,反而覺得挺有意思的。這大概是我骨子里的東西。
記 者:《手語者》的故事很復雜,甚至涉及到很多敏感的社會話題,比如弱勢群體、法制公平等等,但你的著力點似乎并不在此。
蔣 峰:這些問題其實我在寫作的時候已經(jīng)想到了,但我不想把故事往那個方向上寫。比如《手語者》這章,其實我最初構思的是寫崇高與美,還有信仰,為此我還讀了很多康德的著作,看看崇高和美到底是什么。
我沒覺得我在《手語者》中控訴社會、控訴法制,事實上我是個對什么都不憤怒的人,我覺得它就在那里,然后導致了悲劇。我可能不是一個左拉那樣的 作家,不是一個對所有事情都有獨立、尖銳、強烈看法的人,《手語者》中我的看法并不強烈,即使這個事情很敏感,但我只是寫這個事情本身,我只是編了個故 事。在里面我沒把警察寫得很壞,相反,小說里的李警官是很有人性的。
記 者:很多年輕作者都有這樣的傾向,他們只專注于客觀的表述,而不是控訴。
蔣 峰:作家分幾種,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左拉是一種,這是傳統(tǒng)評論家喜歡的。托爾斯泰是另一種,他不是譴責和控訴,我更喜歡后者。我有自己的態(tài)度,但盡量冷靜,盡量寫得很隱蔽,不要“跳戲”。讀者讀的是故事,你突然跳出來說這件事怎么怎么樣,就會顯得很奇怪。
其實我也有自己的態(tài)度,《六十號信箱》里有些話我說得很極端,比如“百年樹木十年樹人,一年多少個億,樹什么都夠了”,也有類似這樣的表達。但我確實不喜歡感情太強烈。
記 者:我想這應該是兩種不同的文學追求,但一些批評家會因此認為年輕作家缺乏擔當,如果把這個上升到道德層面進行評價,其實是一個不小的誤解。
蔣 峰:根本原因是很多人根本沒有認真讀過“80后”的作品,他們是通過新聞認識一個作者的,通過既有的印象描述一個作家,而不是通過作品。如果你能說出我作 品中的人物,那么你對我的批評和肯定都是可以溝通的。很多評論家在還沒讀過作品的時候就基本上想好這篇評論怎么寫了,讀作品只是為了印證,或者說是反證。 很多批評家的評論文章本身是一個自我的創(chuàng)作,跟他評論的小說本身沒什么關系。
小說應該是既能讀也能說的
記 者:有些作家寫小說傾向于保持一種抽離的狀態(tài),追求零度敘事。與之前的作品相比,《白色流淌一片》好像投入了你前所未有的感情,尤其在《我私人的林寶兒》這節(jié)中,好像之前盡量壓抑的感情都得到了釋放。
蔣 峰:其實我寫小說是很投入感情的,經(jīng)常寫著寫著就哭了!栋咨魈室黄分袑懥謱殐耗钦挛铱薜米疃啵瓦B后來改的時候我都哭得一塌糊涂!妒终Z者》里寫到 于勒跟許佳明說:“離了婚你就不是我兒子了”的時候,我自己也哭了,就好像我是個觀眾,沒想到于勒可以用這樣的邏輯來處事。
記 者:《手語者》是我最喜歡的一章,許佳明在愛情、親情中糾結、無奈,那種不可抗的、被撕扯的痛感,給人很強的震撼。
蔣 峰:《手語者》雖然先后寫了兩遍,但是事實上,我是完全把它當成一個長篇的一章來構思的,我在這章里面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許佳明愛情的啟蒙,另一個 是許佳明從男孩到男人的過渡。還有就是,我在《遺腹子》里挖了個坑,許佳明的繼母被繼父殺了,繼父進了監(jiān)獄,所以我必須在《手語者》這章中硬講一個殺人的 故事。其實我在寫這章的時候并不覺得它好,只是為了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他的章節(jié),比如《我私人的林寶兒》,我是當作一個獨立的故事來構思的。但是 出來之后,《手語者》的反響特別好,倒是沒有人喜歡《我私人的林寶兒》。
記 者:也就是說,《手語者》這一章從結構、內容等層面而言,它的技巧性比其他章節(jié)更強?
蔣 峰:也不是,其實這些章節(jié)當中,技巧性最強的應該是《六十號信箱》!妒终Z者》是雙線敘事,通過兩封信各衍生出兩個故事!读栃畔洹繁冗@個更難,其中 有很多線,不是聚焦于一個人的。《六十號信箱》中有三節(jié)是房芳的父親房傳武的視角,有兩節(jié)是耐克的視角,這種技巧是一般人不容易看出來的。我一直覺得自己 匠氣很重,我對結構、對技巧很重視。
于勒的故事本身是一個典型的好萊塢敘事,其實就是于勒在被判死刑即將行刑時越獄出去了,作為一個啞巴,他要找出真兇,最后這個問題被解決了。我 不想把它寫成這樣一個亡命天涯的故事,所以加入了譚欣的線索,就是為了在于勒的故事縫隙中留白。在我的第一稿中譚欣是副線,是附屬于于勒的故事的。之后我 發(fā)現(xiàn)這樣寫會越來越像一個類型故事,于是我就把它淡化了。這樣做的好處是很多細節(jié)不必深究。
記 者:還有一點很重要,我發(fā)現(xiàn)你的小說中很少使用無意義的形容詞,這讓你的語言變得很簡潔,讀起來很舒服,讓語言回歸敘述本身,而非炫技。
蔣 峰:你能發(fā)現(xiàn)這點我很高興,我?guī)缀醪挥眯稳菰~,也不用定語從句。很多人覺得沒有形容詞是文筆不好,但在我看來,形容詞是習作,我能砍盡量砍。舉個例子, “他把門摔上”和“他把門重重地摔上”,我一定會選前者。而且我特別追求口語化,我們平常怎么說話我就怎么寫,我不希望小說是只能讀不能說的。
其實,在美國的寫作課程中,省略形容詞,讓句子變簡潔是第一步要做的,他們要求你盡量言簡意賅地表達你想說的話。也就是說,你可以表達得曲折,但不能曲折地表達。
記 者:你說的這個課程最早是從訓練寫新聞稿開始的,所以它的核心就是簡潔有力。
蔣 峰:對,它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幾乎公認的寫作原則,除非馬爾克斯、?思{那種天才式的文體。除此之外,大家基本還是遵從這種簡單直接的敘事方式,小說讀的是段落。
記 者:你從一開始寫作就有這樣的意識嗎?
蔣 峰:寫《維以不永傷》的時候我還沒有強烈的意識,完全是憑借自己的語感,我現(xiàn)在是有意識地縮減、省略形容詞,不得不用的時候,我也要選擇極其簡單的形容 詞。比如《我私人的林寶兒》那章,開頭的地方我寫道:醒來的時候他想,這也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結尾的最后一句話是:快入睡的時候他想,這也許是生命 中最悲傷的一天。就是用類似這樣的兩個最簡單的詞語形成一種對照。
懸念是吸引人讀下去的動力
記 者:《維以不永傷》《為他準備的謀殺》《手語者》都涉及了謀殺、偵破等環(huán)節(jié),你似乎對類型小說很偏愛?
蔣 峰:對,這跟我個人的閱讀習慣有關,我喜歡看偵探小說。
記 者:對你來說,寫一個類型小說跟寫一個單純的故事哪個更有挑戰(zhàn)性?
蔣 峰:類型小說更簡單,比如《為他準備的謀殺》,這本書我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寫完了。其實它本來不是我想寫的故事,有一次跟朋友聊天,聊著聊著就決定兩 人一起寫偵探小說。他問我開頭該怎么寫,我說你等著,就回去開始寫,直接寫到了歐陽楠到了警察局這段,寫到這我就拿給那個朋友,說你來寫吧,后面怎么寫我 也不知道?蛇@個人后來跑了,不寫小說了。于是我就自己開始寫,很快就寫完了。類型故事很好寫。我不想當一個類型作家,但是愿意時不時寫一些類型小說。
記 者:讀你的作品有一種感覺,你似乎是一個刻意壓抑感情、藏在文本之后的作家。
蔣 峰:我覺得寫作是要節(jié)制一點的,但也沒有特意追求壓抑感情!妒终Z者》《我私人的林寶兒》都是很煽情的。
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我私人的林寶兒》這章,我覺得自己能把一個愛情故事講得充滿懸念,這非常有意思,也是我自己最得意的地方。這章中的很多故 事都是倒著講的,里面有幾句話甚至是我?guī)啄昵熬鸵恢毕雽懙,比如,“結唄,咱倆多般配啊,我來自清華,你來自天上人間”,我就是因為這句話讓許佳明上了清 華。其實在這章中我最想寫的是嫉妒心、占有欲,所以起名叫《我私人的林寶兒》。我想表達的是,愛和嫉妒心可以讓人變好,也可以讓人變壞。林寶兒和許佳明兩 個人是錯位的,他們之間互相折磨。之前我一直想寫愛情故事,但是一直找不到一個核心的表達方式,2011年在西安時我想到了這個表達,當時還挺興奮的。
記 者:你連愛情故事都想講得充滿懸念,可見你對于“懸念”的迷戀。
蔣 峰:對,懸念是讓人讀下去的動力。我能把一個愛情故事寫成推理小說似的,其實不容易。這也跟我自己的閱讀喜好有關,我在寫每一個字的時候腦海中都有一個聲 音:“who care”,這讓我焦慮,如果沒人care,我就沒辦法寫下去了!稇賽蹖毜洹酚懻摰木褪沁@個問題,在第一頁引述了一段話,“現(xiàn)在還有人像你想象的那樣一 本正經(jīng)地買你的書在咖啡館翻嗎”,其實這是我長期以來的寫作焦慮,我很在意怎么讓人care,尤其是一開頭,我一般追求的是第一句話就把人抓住。典型的就 是《為他準備的謀殺》:“我去年11月特別想殺人”,明顯的抓人!妒终Z者》也是:我22歲那一年過得并不好,我可能一生都過得不好。
我信奉一句話,永遠不要從故事的開頭寫。我相信懸念是吸引人讀下去的東西。在《六十號信箱》中,房芳的死我是一層一層剝開的:開房、懷孕、自殺,最重要的是,這個教育局副局長是一路把她保送上來的。
記 者:可能正是因為這種焦慮,讓你的小說語言很嚴謹,好像每句話都是有目的的。
蔣 峰:我覺得寫作就應該是這樣,不能你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不然你說出來的就是陳詞濫調。我將這種方法稱為“掛釘子”,就是當你后面需要掛一個帽子的時候,不 能到要掛的時候才釘釘子,而是要在前面不知不覺地敲上一個釘子,到需要的時候再掛衣服,這樣才會讓人有閱讀的驚喜。
記 者:寫開頭有焦慮,這是不是導致你不喜歡寫中短篇小說的原因?
蔣 峰:我?guī)缀鯖]寫過中短篇小說, 2011年以前,我只在刊物上發(fā)表過一個中篇,那個故事挺無聊的,就是寫洗浴中心的一個BUG——一個人只要進去了,就可以永遠不出來,也永遠不用買單。 從2005年到2011年,我一直沒寫過中短篇,近些年被關注的這些中短篇也不過是長篇的一部分。這跟我的焦慮有關系,但不是全部原因。對于我來說,寫中 篇所需要的體力跟寫長篇一樣。對我來說,中短篇寫起來太難了,寫一個3萬字的中篇,我可能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去搜集和整理其中那些細節(jié)。
記 者:還有一種短篇小說是純粹寫感覺的,你追求的是前面釘個釘子,之后有東西掛上去,給人閱讀的驚喜。但是很多短篇小說就只是想往墻上釘個釘子,其實并沒有東西要掛。
蔣 峰:你說的那種美學我也理解,短篇我也會這么處理,但是作為長篇,我覺得不應該這樣。我不喜歡這種作品,感覺像是喝酒喝多了寫完了。300字就能說明白的 事情,干嗎要寫3萬字?很多人說中短篇才能看出一個作家真正的能力,但我不同意,我喜歡的大作家都是寫長篇的。
那是當時的我所能寫得最好的作品
記 者:《維以不永傷》是你的第一部作品,2004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的第一版。那時候跟你同期的“80后”作家有一大批,他們寫的基本都是青春文學、校園文學,《維以不永傷》是個特例。時隔10年再回頭看自己的處女作,有什么特別的感覺?
蔣 峰:其實大家基本上都是同一時期在寫的,別人寫的時候我不知道他們寫什么,我寫《維以不永傷》的時候《幻城》還沒出來,只是他寫得快,我寫得慢,所以他們的東西出來的更早一些。
我之所以沒寫過校園文學是因為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太無趣了,我每天都覺得自己的生命太boring,根本沒什么可寫的,只有上學而已。
記 者:前段時間有媒體采訪了一些“新概念作文大賽”出來的作者,他們在回憶自己當年的作品時有很多感慨,其中周嘉寧的回答讓我覺得很觸動,她說自己當時的作 品“可以寫,但不應該發(fā)表”,這種感覺好像是很多作家面對自己稍顯幼稚的早期作品時常常有的羞愧感,你有這種感覺嗎?
蔣 峰:這倒沒有。我知道自己當時寫的東西有很多根本就是幼稚病,比如那時候生活在學校里,根本不了解稱謂是什么,也不知道正常的成年人是怎么說話的,所以我 知道自己那時候對話寫得極差,但我并不羞愧,因為我寫每本書的時候都是用盡全力的。我知道,那個小說是那時候我所能寫得最好的東西,你現(xiàn)在讓我寫《維以不 永傷》,我不知道自己能寫成什么樣子,可能不小心會寫成一個嬉皮笑臉的故事。
實際上,從寫作來說,周嘉寧所說的這種感覺就是這個階段的你對那種故事失去了熱情,這時候你就沒必要寫了。也就是說,當年你所寫的這些東西如果當時不發(fā)表,很快你就會對這個故事失去熱情,它也永遠不會被發(fā)表了。
記 者:也許這正是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現(xiàn)在的“80后”對他們出道時候的青春文學和校園文學題材失去了興趣。
蔣 峰:那就再寫新的嘛,我還挺樂觀的。我覺得什么年齡寫什么東西,我30歲的時候就寫30歲該寫的,20歲的時候就寫20歲該寫的。
記 者:但如果把《維以不永傷》和《白色流淌一片》放在一起,我會覺得30歲的人寫的是《維以不永傷》,這個小說你好像寫得太用力、太著急了。大多數(shù)人的寫作是從感覺出發(fā)逐漸磨練技巧,而你一出手就是一部技巧上很完善的長篇。
蔣 峰:那篇小說我確實寫得用力過猛,所以像30歲的。再加上那時候我看了一部電影,叫《天生殺人狂》,這部電影是上戲的編劇教材,我當時就想寫一個技巧上嚴 密得可以做教材的小說,任何一個細節(jié)都能被拎出來,變成一個故事!毒S以不永傷》中的技巧可能是我到現(xiàn)在為止所有小說中用得最多的,比如換視角、平行、換 文體等等。
現(xiàn)在我更多的是反向的磨練,我想把表面的技巧打磨得更成熟,讓別人看不出來這是技巧。我現(xiàn)在慢慢知道,技巧用多了會傷害小說本身。在電影中這種 問題叫做“跳戲”,技巧太多會讓觀眾沒辦法真正入戲。技巧是為小說的敘述服務的,不能太明顯、太生硬。如果是以前的我來寫,《手語者》中兩封信的位置會特 別明顯,像是兩段導語,甚至會用書信體的形式作為楔子。現(xiàn)在我會把這種技巧盡量收回去,把這兩封信融進故事中去,把復雜的東西盡量變得簡單一些,把那些棱 棱角角打磨得圓潤一些。
其實這些年以來,我最大的改變應該是語言和寫作態(tài)度。
記 者:你的寫作態(tài)度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我注意到之前有很多媒體把你塑造成一個堅持文學理想的苦行僧式的作家,但事實上你的生活還是很入世的。你經(jīng)常寫劇本,還做過時尚雜志的編輯。
蔣 峰:其實那完全是媒體自身的需要,有錢沒錢是我自己的事情,跟別人沒關系。我只是想寫出自己愛看的那類小說,干別的我沒興趣。我也不想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苦 哈哈的、怨氣十足的人,我不是那樣的人。寫作是我個人的選擇,我一點都不覺得因此生活得苦,事實上我生活得還挺不錯的。
記 者:寫完《白色流淌一片》之后還有什么打算?
蔣 峰:我準備寫《為他準備的謀殺2》,然后再寫個武俠小說。在《為他準備的謀殺2》中我想寫一個通緝犯偵探,偵探有很多種,比如硬漢偵探、安樂椅偵探、鄉(xiāng)村 老太太偵探、大盜偵探等等。在這些已經(jīng)做得太實的偵探類型中,我最終找到了一個縫隙,就是通緝犯偵探,或者叫老鼠偵探,他一邊查案一邊躲警察,基本上只能 晚上出來。這種人沒法租房、沒法住酒店,因為沒身份證。我都想好讓他們住哪兒了,就是長途客車上,比如他查案查了三天三夜,困得不行的時候就去了長途客運 站,找了個路途時間長的長途車猛睡一陣,醒來繼續(xù)。這種感覺還是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