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專訪《環(huán)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
一個“復雜中國”的報道者
獨家專訪
特派記者劉功虎 鄭汝可 北京報道
兩年來,胡錫進在網絡和社會上形成了巨大爭議。他致力于“解讀復雜現(xiàn)實”的言辭,一方面隨同《環(huán)球時報》的巨大銷量傳播開去;另一方面也招來了無日無之的批評甚至謾罵,引發(fā)頗有意味的“胡錫進現(xiàn)象”。
他的數百篇社評日前結集出版,名為《胡錫進論復雜中國》。7日,本報記者趕赴北京,與他面對面交流。
他堅持認為,中國是一個大國,超級復雜,處于劇烈而敏感的轉型期,社會上對于國家現(xiàn)狀和未來的表達應該理性。他說,他全部的言說都是希望國家和人們走得更好。
“我寫的都是真話”
讀 :關于你的這本新書,你說是自己沖破體制束縛掏出來的真話。“體制束縛”指的是什么?
胡錫進:我們的書里,有很多不讓寫的東西,但是我們寫了,比如新疆問題。只要寫了,寫對了,他們就不管你了;但要出了問題,可就麻煩了。我寫的都是真話,符合事實,也符合我的內心。
讀 :有些人認為,《環(huán)球時報》發(fā)表某些言論,是為了吸引眼球,刺激銷量,你怎么看?
胡錫進:這是別人攻擊我們的一種說辭。所有的報紙都要爭奪讀者和市場,報紙爭奪市場的方式,必須依靠品質。報紙做得好,市場才會認可。讀者沒有那么好騙,讀者有自己的思考。
我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認認真真服務于讀者,服務于市場!董h(huán)球時報》是一份嚴肅的報紙。要說迎合市場,我敢說所有的媒體都有一點,但我們的迎合,絕不比中國任何一家市場化媒體更多,絕不比任何一家批評我們的媒體更多。
讀 :有人說你本人還是冷戰(zhàn)思維,你怎么看?
胡錫進:說我有冷戰(zhàn)思維,無非是說我們經常在社評上指出美國、指出西方存在的問題。這種指責是停留于表面的,他們細看看我們的文章就知道,我們所指出的美國問題是有實際根據的。美國體制相對于獨裁體制有其好處,但是放眼當今世界,打擊獨裁的歷史任務大體完成,現(xiàn)在獨裁已不是人類的主要任務。
那么他們的民主就絲毫沒有問題了嗎?就完全不能批評和分析了嗎?立場無論左右,你去看看,很多學者和思想家都在談論民主的缺陷。大體說來,我認為人類普遍面臨著如何創(chuàng)新更佳政治制度的難題,這方面需要全球智慧攻關突破。
讀 :有人說,你的“復雜中國”論是個借口,是在借以遮掩問題、回避問題。
胡錫進:很多人不接受這個說法,認為我在為國家開脫,其實我是針對兩種人說的。一種人認為中國好得不得了,無可挑剔。另一種人認為中國一無是處,非得推倒重來。
中國走的這條路,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走過。這條路無疑也是在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當然有風險。中國現(xiàn)在面臨的歷史條件跟美國當年完全不一樣。美國的繁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比別人早一步,吸收了全世界的資源。他們那種發(fā)展模式、歷史機遇,可遇不可求。中國有13億人口,如何變成一個繁榮現(xiàn)代富強的國家,全世界都沒有經驗。這突破了西方政治學、經濟學的描述力、想象力。
你看了我的書就知道,我們在書里談了中國很多問題。我認為我們的問題意識一點也不比別人差。我們在很多問題上的敏感甚至超越了那些以找問題挑刺為職業(yè)的人們。
【訪談】
特派記者劉功虎 鄭汝可 北京報道
上不上微博,報社開了兩次會
胡錫進說,他當初上新浪微博“是讓他們騙去的”。剛開始聽說出了微博這個新生事物,上面有很多對《環(huán)球時報》的批評,報社領導層認為胡錫進親上微博有好處,可以代表《環(huán)球時報》發(fā)出另一種聲音。他透露,當年為了上不上微博,報社還開了兩次會,一半多一點的人支持,一半少一點的人反對。
他開微博的第一天就涌入五六千個粉絲,大部分都是批評聲。胡錫進是軍人出身,心想既然來了,就不能輕易走掉。有些人心理素質不夠強大,臉皮薄,像方濱興(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北京郵電大學校長——記者注),一個禮拜就被罵走了。“我既然做了選擇,就要堅持。這是我一貫的處世哲學。”
批評的人多了,胡錫進慢慢變得習慣。不管別人說什么,他堅持自說自話。他在微博上不動粗口,不跟人惡語相向。他覺得微博是個講理的地方。
批評胡錫進的話,最嚴重的莫過于說他“叼飛盤”。這種語言涉嫌人身攻擊,“當他們這樣說我的時候,其實也拉低了他們自己的水準。他們用他們反對的方式來攻擊別人,自己也成了他們所反對的對象!
胡錫進認為謾罵成災的現(xiàn)象不代表他個人有多糟糕,多惡劣。在他看來,微博迄今還是一個比較混亂的場所,理性很難占主導位置。在這種環(huán)境下,他覺得自己受到一些攻擊、指責很正常,也很公平。
胡錫進 記者劉功虎 攝
“他們誤讀了我,我代表不了政府”
讀 :微博上那么多人罵你,你沮喪過嗎?是否覺得自己不被理解?
胡錫進:我對此并不感到驚慌,要罵就罵吧。我愿意的話,就看看那些跟帖和評論,不愿意就不看。
很多時候親人們會為我感到擔心,覺得我招惹這些干什么。謾罵的情況長期得不到改善,這也是實情。我現(xiàn)在越來越感到我在微博上發(fā)言太多,正在犧牲《環(huán)球時報》的利益,可能會損害我們的發(fā)行量,所以我打算少發(fā)點微博,尤其是時政類的發(fā)言。要說就到報紙上去說。
讀 :你覺得他們?yōu)槭裁蠢狭R你?
胡錫進:可能有些人在微博上把我當成了政府的象征,因為看起來我很喜歡為政府說公道話,而且是“體制內的人”,所以人們就天然地表示反對!董h(huán)球時報》在政治上跟那些與政府“對著干”的媒體不同,我們有底線,很多人據此就把我們當作了政府的一個符號,把我個人當成了政府代言人。我覺得他們誤讀了我,我代表不了政府。
讀:有個說法,叫“用觀念戰(zhàn)勝觀念”,掌握正確觀念的人都相信,觀念能夠改變時代,推動社會進步。為什么你的觀念似乎沒有達到這種效果?
胡錫進:微博是個虛擬社區(qū),這么多的意見其實是分散到全中國的。與我觀念相左的人,其實在全社會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是他們匯聚在我的微博下,好像顯得很多似的。我認為這并不是社會輿論的主流。
我相信《環(huán)球時報》影響了很多人,我自己也影響了很多人。我們的讀者很多。我們有底氣,每天我都堅持寫社評,因為有很多人讀。但是圍觀我微博的那群人,尤其意氣用事的那些人,我可能影響不了他們。社會利益多元化,總會有一部分人,就像反對黨一樣,是輿論中的反對派,輿論中顯示出很重的戾氣圍繞我們,但并不代表整個中國。
我在微博上的遭遇是中國目前輿論生態(tài)的一個標志,可視為某種象征和縮影。作為體制內人士,我可能是微博上影響最大的之一。有些人對此可能感到不開心,要起來打擊。還有一部分人,內心有各種各樣的怨氣,圍著我發(fā)泄。這也算是復雜中國的一個側面吧。
讀 :你會離開微博嗎?
胡錫進:不會。我會逐漸遠離時政話題。我在微博已經待了兩年了,需要放緩一下,這主要是出于現(xiàn)實的考量,有的發(fā)言給我們的工作造成了一些騷擾,我想要改變一些做法,叫“微博策略”也行吧。
中國同時具有強大性和落后性
胡錫進的微博標簽是“一個‘復雜中國’的報道者”,此次出版的新書主旨也是“論復雜中國”。胡錫進清楚明白,所有的社會、國家、人都是復雜的,他之所以將“復雜”列為關鍵詞,放在討論中國問題之前的“限定詞”,是因為他覺得把中國說得特別好或者說得特別壞,都有失偏頗,都不符合實際情形。
他長期觀察和比較各國狀況的心得是,中國的復雜性超過一般國家。中國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負擔,國家歷史長,人口規(guī)模大。中國發(fā)展和崛起的歷史機緣很特殊,很珍貴,可能稍縱即逝。中國同時具有某種強大性和落后性。中國農村還有很多落后的地方,比東歐、日本差很遠,但是綜合國力卻又超過了他們。中國的崛起是在全球化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的,而不是在過去的彼此分裂狀態(tài)下自然演化的結果。中國的政治制度與國家歷史現(xiàn)實具有某種高度的契合性,但拿到國際環(huán)境下一比較,卻又是一個另類。
“人們很容易找到足夠的素材和理由,輕易否定這個國家的發(fā)展。你坐在王府井大街或者江漢路邊的雅座里刷微博,滿眼都是負面消息;可是望望窗外,那種繁榮和寧靜會讓你驚嘆。虛擬與現(xiàn)實,就這么倒了個個兒!
胡錫進自認是堅定的改革支持者,大伙兒爭得面紅耳赤的無非是改革的路徑和節(jié)奏問題。
“每一項改革都會觸動利益。利益不觸動不行,觸動太大會影響改革的順利進行。比如戶口,就很棘手!
他認為改革要堅決,但過程一定要平穩(wěn)漸進。有的人可能認為,為了一個美好的未來,犧牲是值得的,必要的。這種想法很危險。他們這樣說時,可不希望自己被犧牲。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有太多教訓。
“誰愿意趕上那樣的時代呢?”他反問記者。
中國學了美國很多,只是名目有變化
“美國”作為一個符號,在當今中國的輿論場具有特殊的魔力,無論哪門哪派似乎都喜歡以美國作為坐標來進行比較、爭論。胡錫進承認,美國是一個高度發(fā)達的國家,有很多東西值得中國學習,“到目前為止,美國是人類文明綜合發(fā)展最好的成果”。美國之所以成為美國,有其特殊的歷史條件,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都能成為美國,美國自身也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道路。只不過碰巧我們今天看到的恰好是美國最好的時候。
他認為,國人動輒拿美國做參照,說明還不夠自信。其實美國也有很多自己的問題。。
“這些年改革開放,中國的權力結構看似沒有動,但是我們學了美國很多東西,比如民主和監(jiān)督,經濟上學得更加徹底。社會管理學了很多,政治上也學了不少東西。我們的宣傳可能不喜歡強調這些東西的來歷,甚至改了頭換了面,名目上有變化!
“西方壓我們,我們對抗”
讀 :你信奉什么樣的價值觀?
胡錫進:這個問題有點大……我信奉所有美好的價值觀。自由民主平等我都喜歡,我都接受;中國的仁義禮智信,我也都喜歡,都接受。我們經常強調的,需要奉獻精神,這些我也接受。
但是彼此之間,有一個度。我們盡量希望所有美好東西能夠兼容,合力推動中國,包括反對的意見。很多東西就是在對抗中實現(xiàn)的,在對抗中學習改進。
我覺得這種狀態(tài)很好,我們保持強大,西方壓我們,我們對抗。對抗的原因是我們要捍衛(wèi)自己利益,不做美國利益的試驗場。
讀 :你去過很多國家。除了中國,你還喜歡哪些國家?現(xiàn)在很多人移民去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如果有機會,你會移民嗎?會去哪里?
胡錫進:我當然很喜歡美國、歐洲,那邊的人文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有很多讓人喜歡的側面。誰能不喜歡呢?但是,喜歡是一回事,移民又是另外一回事,我的事業(yè)在中國,我移民了可能不習慣那邊的長期生活,語言也是障礙。移民是個人的自由選擇。個人生活選擇和國家政治選擇完全是兩回事。
美國很好,如果一下子能把中國變成美國那樣,我不反對。但這不可能。我們只能走自己的路,我們變不了美國。
讀 :有段時間,國內外都在談論“中國模式”,你認同“中國模式”這個說法嗎?
胡錫進:我對“中國模式”這個概念不太熟悉,不知道具體內涵是什么。但是我直覺“中國模式”缺少一種總結,目前還不是特別成型,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總結,是不是太匆忙了一點。
但中國不是什么,可以清楚說明。首先中國不是蘇聯(lián),沒有走蘇聯(lián)的路。中國也不是美國那一套,但美國的東西我們學得很多。我們與西方的社會差距其實越來越小,全球化的過程,讓大家彼此越來越像。中國基層的社會活力已經非常充分,一點都不比別的國家差。
讀 :你理想中的中國是什么樣子?
胡錫進:我希望的理想狀態(tài)是基層市場化、民主化、自由化,國家保持高度凝聚力。如果沒有前者,社會就會死氣沉沉。大家都會不愿意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但是,如果沒有中央的強有力控制,中國會四分五裂。
平心靜氣講道理 特派記者劉功虎 北京報道
經歷了一個雷雨夜,7日的北京有些陰云,不那么燥熱。
53歲的胡錫進準點走進環(huán)球時報會議室,接受本報記者采訪。他言談懇切,臉上略有些疲態(tài)。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擔任過人民日報駐南斯拉夫的記者,其間深入戰(zhàn)火中的波黑前線,后寫成《波黑戰(zhàn)地采訪手記》一書。2003年又趕赴海灣采訪伊拉克戰(zhàn)爭。擔任環(huán)球時報總編輯,迄今已有8年。
如今在微博的江湖上,他的ID大名鼎鼎,有將近400萬粉絲。他清楚知道自己是“體制內微博影響最大的人”。他每一次網絡發(fā)言,評論跟帖者幾乎總是清一色的批評、諷刺、揶揄和謾罵,而贊同附和者寥寥。
批評他的人主要認為他的“辯護”色彩過于濃烈。他反對對現(xiàn)狀過分美化,也反對過分丑化,但是批評者恰恰認為他屬于他所反對的前者。
他自認與國內激進知識分子的理念差異,其實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大。
在與本報記者交談的過程中,他多數保持“娓娓道來”的語氣,間或提高一下音量。也許是由于疲憊,他有時會斜靠在椅背上。說到關鍵處,身子重又坐正。
“我在生活里也發(fā)脾氣,也會跟人起沖突。但是在虛擬的網絡上,我反而從來沒動過氣!彼J為中國社會現(xiàn)在更需要平心靜氣講道理。
7日夜間,記者踏上回武漢的列車,胡錫進在微博上留言:“今天一家外省報紙的兩記者為這本書千里迢迢來采訪我,問得很尖銳!
而在三個小時前的會議室里,他握著本報記者的手平靜道別:“對你們的報道,我當然放心!
【記者手記】
作者:胡錫進
出版社: 人民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