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新浪娛樂訊 6月5日到9日,德國柏林芭蕾舞團將首度訪華,在國家大劇院[微博]演 出由其藝術(shù)總監(jiān)、42歲的芭蕾巨星馬拉霍夫(Vladimir Malakhov)編導(dǎo)的舞劇《仙媛》La Péri 和一臺芭蕾精品薈萃。其中,《仙 媛》2010年2于德國柏林國家歌劇院首演,當時,馬拉霍夫親自出馬,攜手36歲的俄羅斯芭蕾名伶Diana Vishneva,分別飾演劇中的王子和仙 女。今年2月,馬拉霍夫宣布將在2014年卸去藝術(shù)總監(jiān)一職。因此柏林芭蕾舞團的首次訪華演出也將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舞團掌門人身份亮相中國。
人仙戀、東方古國與神秘仙境
描述《仙媛》La Péri是怎樣的一部舞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有關(guān)這一劇目的資料少之又少,國內(nèi)更是沒有舞團演出過。馬拉霍夫從芭蕾 明星卡蘿塔·格里西的畫冊中獲得靈感,繼而根據(jù)相關(guān)文獻進行“考古”研究,重新編排了這一古老的劇目。La Péri 《仙媛》的劇名像極了另一部芭蕾史 上的名劇La Sylphide(《仙女》),很容易讓人混淆,而更讓人抓狂的是,實際上,在芭蕾史上一共有兩部叫做La Péri的劇目,一部是作曲家 Dukas創(chuàng)作于1910年左右的短劇,一部則是Burgmüller作曲,首演于1843年的兩幕舞劇。
此次德國柏林芭蕾舞團重新演繹正是首演于1843年的《仙媛》La Péri,弗瑞德·布爾格彌勒 (Friedrich Burgmüller)作曲,編舞家讓·科拉利(Jean Coralli)將法國戲劇家泰奧菲爾·戈蒂埃 (Théophile Gautier)的劇本搬上了舞臺——東方古國的一位王子阿哈邁德,因為厭倦了揮霍虛度的日子,渴望新的生活。后來一位美麗的仙媛 降臨到他面前,并向他許諾,只有愛情才可以逾越天地間的鴻溝。La Péri的故事看起來過于簡單,脫離時代背景而單看劇情,總顯得不那么吸引人。而實際 上,無論是人仙戀還是東方古國與神秘仙境,這些元素都是浪漫主義藝術(shù)的完美意象。
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正是芭蕾歷史上“黃金時代”——浪漫主義芭蕾時期,在《仙媛》La Péri 之前,《仙女》(1832)、《吉賽爾》 (1841)等名劇相繼在法國巴黎歌劇院演出。其中,編導(dǎo)菲利浦·塔里奧尼(Filippo Taglioni)為女兒、芭蕾舞演員瑪麗亞·塔里奧尼 (Marie Taglioni)創(chuàng)作的《仙女》(La Sylphide),使足尖舞成為芭蕾舞女演員的重要表演形式,開掘了人仙戀的主題,塑造了一個 如夢境般輕盈飄逸、虛無縹緲的美麗仙女形象。而被譽為浪漫主義芭蕾舞劇代表作,得到“芭蕾之冠”美譽的《吉賽爾》的編導(dǎo)之一就是兩年后《仙媛》的編導(dǎo)讓· 科拉利。
晚幾年誕生的《仙媛》顯然借鑒了《仙女》《吉賽爾》等經(jīng)典劇目的諸多元素。首先在角色設(shè)置上,《仙媛》與《仙女》一樣,都以生活在神秘仙境、擁 有超自然能量的仙女而主角,只不過在男主角方面,《仙女》中即將結(jié)婚的蘇格蘭鄉(xiāng)下青年詹姆斯,到了《仙媛》中變成了東方古國的阿哈邁德王子。其次在舞蹈形 式上,《仙媛》除延續(xù)《仙女》的最大特色、繼續(xù)展現(xiàn)女演員的足尖舞魅力外,仙境中仙女們的群舞場面也借鑒了《吉賽爾》中森林女鬼們的舞蹈。
人仙戀在浪漫主義芭蕾時期的廣受歡迎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19世紀的法國,人民剛剛經(jīng)歷了血雨腥風的大革命,曾經(jīng)奉為革命最高理想的“自 由、平等、博愛”如同燃燒過后的灰燼,隨風而散。暴力革命過后幸存下來的人們,失望,逃避,充滿著悲觀情緒。理想中的自由世界對他們而言顯得飄渺模糊,無 法觸及卻依然充滿誘惑。人仙戀、東方古國與神秘仙境等都成了人們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內(nèi)核,即:沖破理性主義的束縛,追求夢想中的自由世界。
融入了中東風格的白紗裙
德國柏林芭蕾舞團對于一部失傳已久劇目的復(fù)原,并沒有停留在對劇情和精神的還原上。曾為該團熱門劇目《舞姬》進行舞美設(shè)計、擅長奢華風的霍爾 蒂·羅伊格Jordi Roig此次被舞團繼續(xù)委以重任,為《仙媛》打造19世紀復(fù)古的舞臺風格。從曝光的劇照看,實際上,羅伊格依然借鑒了《仙女》在服 裝上的諸多元素,這并不能說羅伊格“投機取巧”,而是不得不承認《仙女》對芭蕾服裝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當時的舞美設(shè)計尤·拉米在對《仙女》進行服飾設(shè)計時,突破了宮廷芭蕾的舊模式,讓女演員從“貴婦人”笨重的拖地長裙——“鯨骨箍”中解放出來。 舞裙長僅過膝,樣子像一口吊鐘或是一朵倒置的花朵,裸露在外面的女演員小腿看起來線條流暢,極有利于她們充分展現(xiàn)足尖舞的芭蕾技巧。
材質(zhì)上,舞裙大致由兩種布料縫制,最外一層是手感絲滑、色彩飽和度高的綢子,里面則是用很多層薄紗做成,這樣的質(zhì)地,使舞蹈演員跳起舞來顯得非 常的柔軟、飄逸。舞裙的上身部分是緊身胸衣,凸顯女演員的細腰和長頸,袖子短而寬,露出纖細的手臂。在舞裙的背部,尤·拉米還為女演員裝上輕巧的小翅膀, 使仙女的形象如幻影般游來移去,飄忽不定。
這些舞蹈服沿用至今,成為浪漫主義芭蕾的象征。歐洲人把這類作品通通稱為mite芭蕾,就是白色的芭蕾,把它看作一種特殊風格的舞蹈。實際上, 這一舞美設(shè)計甚至還影響到了當時的時尚界,特別是尤·拉米去掉了以往宮廷芭蕾繁雜的頭飾,代之以小白花點綴的清新發(fā)式,讓不少巴黎少婦競相模仿,時裝設(shè)計 師甚至推出了流行一時的“仙女帽”。
《仙媛》的舞美設(shè)計延續(xù)了《仙女》中“白紗裙”的浪漫主義芭蕾風格,同時也根據(jù)劇情中“古老東方”的故事背景而融入了諸多阿拉伯服飾特點。除了 王子身邊侍女身穿類似“阿拉丁神燈”中人物所穿的燈籠褲外,仙女們的裙裝設(shè)計也更為大膽,直接借鑒了中東肚皮舞的服裝風格,紗裙的位置放低,上衣僅遮雙 乳,露出女演員的腰肢和肚臍。舞臺布景上,羅伊格則為觀眾營造了一個充滿古老東方異域風情的華麗奇幻世界。
芭蕾界的常青樹
《仙媛》之所以能夠在2010年、問世167年后重現(xiàn)舞臺,要歸功于柏林芭蕾舞團藝術(shù)總監(jiān)馬拉霍夫的堅持。對于這位芭蕾舞界的常青樹,中國觀眾 并不陌生。早在2000年,當時32歲的馬拉霍夫就曾隨德國斯圖加特芭蕾舞團來華演出,在經(jīng)典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飾演羅密歐。
著名舞評家、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歐建平曾專門撰文介紹馬拉霍夫,他在題為《男人的芭蕾》中,夸贊馬拉霍夫的舞蹈“蕩氣回腸”,“他 天衣無縫的彈跳可以造成懸浮片刻的感覺,他的四肢在半空中輕輕鋪展,細細的燈影如碎雪一樣落在他肩上,他的臉上有孤芳自賞、性感到無以言說!痹谠u價他的 名作《玫瑰花魂》時,歐建平寫道,“他在微茫的燈光中寂寞地舞蹈并且深思,他的動作充滿了斬釘截鐵的力量,那種刻骨銘心的孤獨與憂郁的氣質(zhì)叫人想去普希金 的詩歌,抑或是遒勁的中國古典書法!
馬拉霍夫1968年出生于烏克蘭,母親是鋼琴家。馬拉霍夫四歲開始練習芭蕾,十歲師從俄羅斯芭蕾教育泰斗彼得·佩斯托夫Peter Pestov。1986年他加入莫斯科古典芭蕾舞團,成為該團最年輕的首席舞蹈演員。
蘇聯(lián)解體后的90年代初,莫斯科陷入一片混亂,舞者的人身安全和營養(yǎng)供給都得不到保障。鑒于這樣的危情,以及希望能在短暫的芭蕾舞蹈生涯中有更 多機會,跳更好的舞蹈,乃至跳遍世界各大知名編導(dǎo)的代表作,馬拉霍夫在1991年歲末隨團赴美演出時滯留洛杉磯,并從此開始馳騁國際芭壇。
1992年馬拉霍夫加入維也納國家劇院芭蕾舞團并擔任首席舞蹈演員,1994年加入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1995年春他首次與美國芭蕾舞劇院合 作,在紐約大都會劇院進行首演,之后成為該舞團的首席舞蹈演員。同時他也經(jīng)常在維也納芭蕾舞團和德國斯圖加特芭蕾舞團的作品中擔任主要角色。
2004年元旦,由柏林原三大公立芭蕾舞團中最優(yōu)秀的舞者組成的德國最大藝術(shù)團體——柏林芭蕾舞團正式成立,舞團擁有來自25個國家的88名舞 者,馬拉霍夫榮任藝術(shù)總監(jiān)并兼任首席獨舞演員。馬拉霍夫的目標是根植于堅忍不拔的芭蕾精神,繼承悠久的芭蕾傳統(tǒng),創(chuàng)造出一個最杰出的芭蕾舞團。
這并不是馬拉霍夫的空話,事實上,在受到芭蕾明星卡蘿塔·格里西的畫冊啟發(fā),決議將《仙媛》重現(xiàn)舞臺時,馬拉霍夫不慎在《天鵝湖》的演出中傷到 了左膝,那時距離2010年2月《仙媛》首演還有4個月,這樣的傷病無疑會對舞者帶來職業(yè)上致命性的影響。在醫(yī)生的建議下,受傷之后馬拉霍夫停演了幾個星 期,但很快他又表示不想立即手術(shù),而是按原計劃完成包括《仙媛》在內(nèi)的2010年春夏的所有演出,并將手術(shù)日期推遲到了當年6月演出季結(jié)束的假期中,那時 他已經(jīng)必須依靠止疼片的藥效來完成動作。
如今,已經(jīng)45歲的馬拉霍夫即將攜柏林芭蕾舞團的一眾舞者亮相國家大劇院,少年時的同窗,大都結(jié)束了作為演員的舞臺生涯轉(zhuǎn)入幕后,可馬拉霍夫還 在舞臺上旋轉(zhuǎn)、跳躍。這次,他雖然不再出演《仙媛》,卻會在另一臺“芭蕾薈萃”上,演出獨舞《天鵝之死》和雙人舞《公園》,看來,這位芭蕾老將對他自己的 身體有著十足的信心。 (徐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