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任志宏:讓藝術在語音中流淌

http://taihexuan.com 2013年05月24日09:54 來源:天津日報 李雅民
任志宏任志宏

  演播藝術家,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國寶檔案》欄目主持人、播音指導。1992年朗誦散文作品《婆娘們》獲首屆全國廣播朗誦大賽專業(yè)組一等獎;1995年榮獲第二屆全國廣播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金話筒”金獎;1999年16集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新中國》獲全國“最佳長片解說獎”;參與解說的《江南》、《宋慶齡》、《獨領風騷——詩人毛澤東》等大型系列紀錄片分獲“星光”、“金鷹”、“五個一工程”一等獎及特別獎;2007年獲全國“最具人文氣質(zhì)解說獎”;2008年獲全國“中國收藏界十大人物”稱號;2010年主持的《國寶檔案》獲廣電總局全國十大優(yōu)秀欄目稱號。

  任志宏,語音藝術工作者,央視《國寶檔案》節(jié)目主持人,一年到頭,電視屏幕上幾乎天天都能見到他!秶鴮殭n案》推出的全是國寶,有人稱贊說任志宏的聲音也是“國寶”。此話雖夸張了一些,但任志宏那沉穩(wěn)莊重、韻味兒十足的語音,也的確具有一種很強的感染力和穿透力,給人美的感受。如果說世界上最美的形體是人體,最美的聲音是人聲,那么任志宏的聲音當是最美男聲之一。

  《國寶檔案》記者看過數(shù)百期,不知是因為喜愛這檔電視節(jié)目而記住了任志宏,還是因任志宏那富有磁性的聲音而格外欣賞這節(jié)目,總之,他那不卑不亢、不驕不躁的解說風格,那溫文爾雅、莊重大方的主持形象,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傇诓孪耄哼@任志宏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么他的聲音有如此強的感染力?終于,5月3日上午10時,記者與任志宏在北京梅地亞中心的咖啡廳見面,所聊話題就一個,如何將普通的說話功能,修煉成上乘的語言藝術?與在屏幕上看到的形象一樣,坐在記者面前的任志宏樸實無華,說話不拿捏,舉止不做作,絲毫也沒有那令人生厭的明星范兒。而任志宏也說:“你千萬別把我往那個‘堆兒’里扔,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新聞播音工作者。”話題自然從播音開始。記者問任志宏,你的好聲音是與生俱來的天賦,還是后天修煉的成果?豈料他笑瞇瞇地說:“說來你可能都不信,我直到5歲時,說話吐字還有嚴重的障礙,以致讓人都聽不明白。”

  真的嗎?看來這任志宏的好聲音還另有一番故事呢!

  故事之一         

  笨嘴拙舌竟成“京劇神童”

  任志宏祖籍山西,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出生于一個普通干部家庭。那時小志宏說話聲音挺脆,但就是吐字不清。父母忙于工作,又以為男孩兒大多嘴笨語遲,對此也就沒有在意。不想長到四五歲時,其他同齡的男孩兒多已變得伶牙俐齒,小志宏說話還像含著一塊熱豆腐,只有家人能聽得明白,父母才開始著起急來,帶著他到處求醫(yī)。醫(yī)學檢查,沒毛病啊?聲帶、口腔全都沒問題,用通俗一點的話說,就是嘴笨,吐字有點“大舌頭”。大夫說:“再觀察一下吧,或許就是發(fā)育得太晚,也許再過兩年就好了!奔抑欣先藗冋f,“管他呢,貴人語遲啊!备改笩o可奈何,只好由他去了,只是想這樣的一張笨嘴,將來可怎么工作?那時,若讓算卦的推算小志宏將來的職業(yè),恐怕算上一萬遍也算不到他會干播音。

  那么“奇跡”又是怎么發(fā)生的?還是醫(yī)生和老人們說的準,小志宏到六七歲時,或許是因他知道什么叫不好意思,不愿再看人們聽他說話那種異樣的眼神,自己一注意,口舌就逐漸地輕妙起來,說話不再費勁,“大舌頭”的毛病不治自愈了。

  任志宏七八歲時,正值“文革”。一天他被帶進一家影劇院,觀看了“樣板戲”《紅燈記》。事后他激動得要命,沒想到還有這么令人著迷的聲音!于是他決定做一件事情,即要學唱京劇《紅燈記》,要當英雄李玉和。自此,小志宏開始學唱京劇,沒老師,純粹是模仿,沒事就鉆影劇院,或抱“半導體”,把個《紅燈記》背得滾瓜爛熟。起初沒人在意他,想他剛把舌頭捋順了兩年就要學唱京劇,不是找樂兒是什么?唱幾天熱乎勁兒一過就完了。哪想此娃毅力非凡,天長日久,滴水穿石,愣把李玉和的唱腔學唱得有板有眼,而且還擴展到學唱什么“楊子榮”和“郭建光”。不久,他執(zhí)意要父親領他報考太原市“紅少年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考官驚訝他的無師自通,覺得他是一塊可塑之才,當即考中。從此,小志宏竟成了舞臺的上小“李玉和”,到處演出,到處掌聲一片。贊揚聲中,小志宏學唱京劇的勁頭兒更大了。

  不久,就連山西省京劇院都看中了任志宏這個小學生,準備把他調(diào)進京劇院。然而太原青年歌舞團搶先一步將他攬入懷中。進入歌舞團后,任志宏還是學唱京劇,直到他進入生理變聲期,才開始讓他改學聲樂。

  故事之二         

  告別演唱舞臺 走向幕后播音

  按說有學唱京劇的基礎,任志宏音域?qū)拸V,上高音C都沒問題,他在聲樂的學習上也能走出很遠。不想這時他又開始突然轉(zhuǎn)向,而且起因同樣是發(fā)生在一家影劇院里。

  1979年,中國公映日本影片《追捕》。任志宏去看了,別人被其驚險的故事情節(jié)所迷住,而迷住任志宏的,除了劇中的人物,還有那精彩的配音。其中特別是邱岳峰、畢克和尚華的配音,讓任志宏贊嘆不已,就像當年他被李玉和的聲音征服時那樣。任志宏這時才知道原來還有這么一項事業(yè),一群工作在幕后的語音工作者,靠聲音去塑造劇中人物的藝術形象,靠語音藝術去給觀眾美的感覺,從此他又開始迷上了配音。

  任志宏迷電影配音迷到什么程度?那時他的月工資也就三四十元人民幣,他卻省吃儉用地攢上兩百余元,去買一臺日本松下的“磚頭兒式”錄音機,拿到影院去錄下有邱岳峰、畢克等人配音的一部部電影,《望鄉(xiāng)》、《王子復仇記》和《巴黎圣母院》等等,錄好后拿回家一遍遍反復地模仿,癡迷程度和他小時學唱京劇時一樣。

  任志宏說是迷上了配音,其實是迷上了語音,即有聲語言這門藝術。當時在很多人眼里,配音甚至都算不上是一種藝術,任志宏本已站到了令人羨慕的舞臺上,且已掌握了多半是會風光無限的演唱藝術,怎又突然迷戀起一種幕后的、要靠“說話”吃飯的工作呢?任志宏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喜歡。在他看來,那是中國人有聲語言中非常高貴的、不遜色于演唱藝術的一種藝術。相反有關名利的概念,當時在他的意識里反倒很淡。

  很快,任志宏把某些譯制片精彩的配音模仿得惟妙惟肖,常在各種聯(lián)歡會上令人叫絕地來上一段。一日在聲樂課上,老師孔令華突然對任志宏說:“你別學聲樂了,F(xiàn)在你說話,不要訓練,基本上就已到位了,不如去做一些語言方面的工作!崩蠋煵贿^是隨口一說,任志宏聽后卻動起心思。當時他學的是男高音,他堅信自己學下去會有一個光明的前途,但既然連老師都那么認為,而且自己又那么喜歡,他覺得就應當考慮一下藝術轉(zhuǎn)向的問題了。

  結(jié)果,1981年當歌舞團解散時,任志宏去了電臺播音組,不久又到了山西電視臺。

  任志宏志向突變,親朋好友難以理解。因為,就聲樂藝術而言,任志宏連難度極高的京劇、美聲都能唱了,而且為此還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怎就突然前功盡棄,從事起看似比較容易的語音藝術呢?再說,舞臺的光環(huán)多么耀眼,美好的歌星夢指日可待,怎就突然放棄這一切,干起看似平凡的新聞播音?這說明人們對任志宏的內(nèi)心世界還是了解得太少,大家只看到了他對演唱藝術的狂熱,沒看到他對有聲語言及文學寫作的渴望。比如有誰知道青少年時期的他居然寫過多部未曾被采用的電影劇本,爾后在報紙雜志上也發(fā)表過多篇詩歌、散文作品呢?有誰知道“只求品位、不求轟動”是他給自己定下的從藝準則呢。

  故事之三         

  只求品位、不求轟動

  上世紀90年代初,在太原舉辦的一次全國性譯制片研討會上,大家聯(lián)歡時,任志宏隨便朗誦了一個譯制片的片段,他那極富個性的聲音,當場引起中央電視臺國際部主任張華山的注意,后者當即邀請他說:“志宏,我即將導演一部《環(huán)游地球80天》的6集電視譯制片,男一號的配音,就由你來了!迸氯沃竞瓴恢么,張華山特意補充一句:“央視配音從未請過外省的人啊!币彩,北京人才濟濟,若非特別突出,張華山不會舍近求遠。

  任志宏隨即赴京,出色地完成了配音的任務。他的聲音,特別是他那舒緩自然卻又不乏藝術張力的表現(xiàn)風格,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央視正在籌播第四套節(jié)目,央視向山西臺發(fā)去調(diào)函,意欲挖走任志宏。山西臺惜才不放,婉拒央視的同時,特許任志宏創(chuàng)辦一個他一直向往的、能夠深入大眾生活接地氣的新聞雜志類節(jié)目《志宏時間》。這樣,直至1998年任志宏才走進了中央電視臺。

  199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央視軍事部籌拍十六集大型電視文獻片《新中國》。此片題材重大,內(nèi)容史詩般氣壯山河,由誰來擔任該片的解說呢?央視海選,不問資歷,找來幾位播音員,一人一段,公平競爭。不想一周后中選的,卻是他這位并非科班出身的“新人”。不久,《新中國》隆重推出,其中任志宏的解說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在業(yè)內(nèi)引起轟動,大家發(fā)現(xiàn):如此厚重的文獻片,居然還可以這樣播!

  任志宏是怎樣播的呢?以往但凡題材重大的文獻片,解說風格多是高亢激昂,莊重有余,似乎非此不能表現(xiàn)出文獻的權威與氣勢,因此形成解說中一種特殊的“激昂”調(diào)。任志宏不,他不認為拔高調(diào)子、加重語氣就能展示出所謂的莊重與恢宏,相反他認為應當是松弛下來,語調(diào)平易,不求轟動,只求品位,以播音員對片中內(nèi)容深刻的理解與感悟,以自然平和的語調(diào)娓娓道來,做到收放自如,反倒容易讓受眾在平和中,感受到你內(nèi)心的力量,默默地產(chǎn)生出一種共鳴。事實證明,任志宏對解說藝術的理解是對的,受眾不愿接受那種過于格式化的解說,如今乍現(xiàn)一個能夠正!罢f話”的播音員,能像暢聊家常那樣講敘出驚天動地的故事,大家聽著倍感親切,不知不覺中,就被任志宏的聲音給征服了。

  《新中國》的播出,奠定了任志宏于業(yè)內(nèi)的地位,也改變了中國紀錄片和文獻片解說的文風。自那起,任志宏在央視佳作連篇,獲獎頻頻,其中最優(yōu)秀的,當是他時下仍在主持解說的《國寶檔案》。這檔節(jié)目,因有任志宏的參與,其影響力日益擴展,全國無數(shù)的“粉絲”每天都在等著在這個節(jié)目里欣賞他和他的聲音。

  ■ 訪談錄

  記者:您怎樣打造自己的風格?是否有一個明確的定位?

  任志宏:我從未刻意想打造什么特定的風格,也從未給自己的風格定位,是多年來演播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之后,自然形成了現(xiàn)在自己的這種樣式。過去我們剛開始播新聞時,新聞應該怎樣播?沒機會進科班,只能以當時方明、趙忠祥等老師為實踐的依據(jù)。我剛進電視臺時,曾要求去廣院學習播音專業(yè),領導意思是以后再說,結(jié)果若干年之后再進那學院時卻選擇采編專業(yè)。因為我知道光學本專業(yè)的話,眼界會受到一定制約。我覺得,一切藝術個性的表達均來源于自身的視野,這個視野其實就是你的空間,空間決定著你的藝術張力。視野和空間一旦失去,藝術也就無從談起。只有身處社會大眾生活,才能真正打開自己的視野。

  后來實踐也證明,有聲語言藝術亦如此。當年我20來歲寫劇本時,沒生活,愣寫,怎能寫出成熟的人物故事?同理,藝術是相通的,假若你不接觸社會去感受大眾,失去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那你就不會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覺,語言表達必然單調(diào)、乏味。所以我說:聲音,可以打造靈魂。其魅力就源自你的內(nèi)心感受,同時也是一個人審美價值的反映。你對社會、對人生冷暖感受的越深,你的表達就會越準確、越生動。內(nèi)心感受力是表現(xiàn)力的前提,它直接作用于有聲語言作品質(zhì)量的優(yōu)劣。 

  記者:音色、音調(diào)和音律,您認為把握哪點最重要?

  任志宏:音色、音調(diào)和音律,對有聲語言的表達都很重要。但我認為這都是形式上的東西,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來自內(nèi)心的感悟。對于這門藝術,想要模仿它并非難事,音色好模仿,可能會做到形似,但唯獨無法模仿的是內(nèi)涵,內(nèi)涵是藝術個性形成的源流。我覺得,聲音個性的標志就是分辨率,至少它要有別于“千人一腔”吧,這就是一個人的藝術風格。在聲音領域分辨率不高的現(xiàn)象的確存在。無論歌者還是誦者,今天的受眾需要的正是千姿百態(tài)、異彩紛呈、百家爭鳴的聲音藝術氣象。假若大家聲音出來全都一個范兒,共性有余而個性不足,那就需要我們反思了。我體會,在訓練方法上,已經(jīng)到了播音與戲劇相互嫁接的時候了,這樣既取長補短又能拓展各自的可塑性以及表現(xiàn)力。

  記者:如今好多院校都在增設語音專業(yè),如廣電類爭設播音,戲劇類爭設臺詞,對此您有何建議?

  任志宏:的確,如今好多大專院校都在增設有聲語言類專業(yè),或為新聞廣播事業(yè)培養(yǎng)人才,或為影視戲劇演藝界提供后備軍。問題是現(xiàn)有的培養(yǎng)模式是否有待改進?不然,容易使學生都是從一個模子扣出來的,結(jié)果是誤人子弟。藝術的培養(yǎng)和教育,絕不是數(shù)理化一加一等于二的關系,如果它們之間一定要對等,被模式化則是必然的,成批的“仿品”出世也屬正常。個性是藝術的生命。對此,我前面就曾提到廣播語言與戲劇語言嫁接的問題,如果總是兩張皮的話,你走你的戲劇,我走我的播音,很難突破我們過去固有的那些模式。比方說,學習播音的,遇上一個亟需情感爆發(fā)出來的文稿,他爆發(fā)不出來,為什么?缺乏戲劇方面的體驗和訓練。沒有爆發(fā)力,自然也就沒有表現(xiàn)力。反過來再說學習戲劇表演的,他有爆發(fā)力,但吐字歸音的規(guī)范程度遠不如播音專業(yè)。這是我們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以上感想來自于我個人的實踐體會。多年以來,之所以我能在播音、戲劇包括聲樂間游走,得益于我沒有單打一,我把看似不同的藝術類型結(jié)合起來為我所用,實踐出真知嘛。

  記者:你下班后生活怎樣?聽說你愛好廣泛,鋼琴、小提琴拉得像模像樣;詩歌、散文也常寫。很難想象,當下如此浮躁的氛圍里,你還能靜下來寫詩歌和散文。

  任志宏:有人問我,如今你最渴望什么?我說我沒有什么渴求,只愿能讓我安靜地呆在家里捧本喜歡的書看下去;或是彈彈鋼琴、拉拉小提琴;或是孤芳自賞地寫點詩歌和散文什么的。多年來工作太忙了,《國寶檔案》是日播節(jié)目,且從一開始就由我一人來擔綱主持和解說,再加上其他的好多事情,讓你很難有完整的時間坐下來看點書或?qū)懶┳约合雽懙臇|西。自1982年我進山西電視臺起到現(xiàn)在,年假從未休過,不論我出差還是出國,都得帶著我的那套錄音裝備,隨走隨錄,不然我就出不去。因此我渴望能有那樣一種寧靜的生活。

  我寫詩歌、散文,不為發(fā)表,而是沉淀下來,審視一下自己的內(nèi)心與情感,其中有我對生活的感悟,對鄉(xiāng)情與親情的流露,也有自己心靈上的一些自白。如在一首《不,我不》的小詩中我寫道:“讓我順從慣例的習俗/不,我不/生的路,我要征服/讓我在浮躁的張揚中分享/不,我不/離開淳樸,心靈就永遠孤獨/看哪/太陽為我歡呼/大地為我起舞/既然,人生道路充滿艱難險阻/那就勇敢地迎上前去/這,就是我的路!蔽乙恢闭J為,不管時代發(fā)展得多么迅猛,多么現(xiàn)代化,作為中國人,淳樸一旦丟失,總被虛榮、名利等東西誘惑的話,我們就容易迷失方向,變得找不到自己了。所以待人接物也好,為人處世也罷,須要純樸、真實,來不得半點虛情假意。為此,我還認為要不斷地反省自己,不然就會失去自己的精神坐標、前行的方向。多少年來,每當能有清靜下來的時候,我都愛靜靜地想些問題,想著想著就有感而發(fā)動起了筆。

  除了渴望寧靜,我還渴望百忙中能給我一點健身的時間。我健身是整套的,快走、游泳、器械,全套下來一小時左右,完事兒整個身心特別舒坦。所以只要時間允許,我就堅持健身,如此才能保證節(jié)目的品質(zhì)。一次在北京看張學友的個人演唱會深受感動。演唱會兩個半小時,中間不休息,50多歲的張學友一個人從頭到尾連歌帶舞,盡管大汗淋漓猶如水洗,但他聲音不塌,歌聲、舞姿始終狀態(tài)飽滿、活力四射。年輕時我也做過歌手,舞臺演出的滋味我嘗過,深知臺上那兩個半小時的功夫,需要臺下多少年的苦功才能練就,所以我非常佩服。由此我想,要向人家學習,堅持鍛煉,保持狀態(tài),為節(jié)目負責為觀眾負責,這樣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