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文學教育與高校文科改革——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胡亞敏訪談

http://taihexuan.com 2013年05月20日09:20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閔建平
  

  閔建平: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一直非常重視文學教育在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上的作用,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以來,您和您的團隊在高校文學教育方面就 開始了一系列改革,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jīng)驗。您認為當今大學的文學教育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在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過程中高校文學教學應該有哪 些作為?

  胡亞敏: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國民是中國教育的神圣使命,而文學教育在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精神與審美情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過從目前高校人才培 養(yǎng)方案所列出的培養(yǎng)目標和名目繁多的課程看,大都把知識和能力放在首位,相對忽略一些更為基本和重要的東西,即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獨立人格。在我看來,情 感、責任心、價值觀等這些非智力因素應該是當今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核心部分,文學教育應該在豐富人的感覺,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加強民族認同感等方面發(fā)揮更大的 作用。

  文學教育與“體驗式教學”

  閔建平:在開展文學教育中您提出了一種“體驗式教學”模式,我想問的是,您提出這種模式的緣由何在?

  胡亞敏:體驗式教學的提出與當今文學教育存在的過分理性化和知識化的問題有關。我們嘗試首先從課堂教學入手,探索一種思辨性與感悟性相融合的教 學方式。這些年來,高校文學教育的人文性逐步被知識性或工具化所遮蔽,文學中的情感教育日趨淡薄。以中文系的主干課程為例,如今文學理論越來越抽象,越來 越深奧,甚至在評析作品時也冷靜的像外科醫(yī)生做手術那樣。文學史教學也偏重于知識記憶,學生被要求記住某某年代的代表作家作品、思潮流派等,即使講到藝術 特征也是條分縷析,而文學中那些鮮活的、感性的東西,文學所蘊含的對生命的體悟等則漸行漸遠。這種過分科學化的教育抑制了學子對文學的感覺和興趣,若長期 下去,學生不僅失去詩意與靈動,甚或變得冷漠和封閉。

  閔建平:您能否介紹一下您和您的團隊在體驗式教學上做了哪些嘗試。

  胡亞敏:我們所說的體驗式教學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研究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多被理解為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來研究問題,特別是把能否撰寫論文作 為考察研究型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體驗式教學以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為宗旨,它強調(diào)激活知識的人文內(nèi)涵,尤其注重對學生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熏陶。體驗式 教學旨在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梅貽琦曾打過一個很精彩的比方,他把大學比作池塘,學生跟著老師學就如同小魚跟著大魚游,跟著游的時間長了就知道怎么游 和游向何方,如今的高校需要提供的恰是這種師生同游同樂的環(huán)境。

  體驗式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情感投入非常重要和必要,很難想象一位對學生和所講授的課程無動于衷的教師會受到學生的歡迎。講臺上的揮灑自如除了得力 于教師對所授課程的了然于心外,更重要的是得力于教師內(nèi)心所擁有的那種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幸福感,而激情深處則是書本知識與人生體驗的融匯。教師在課堂上是在 用心、用情講授,通過自身的感動來感染和教育學生,和學生一起享受理論的奧妙和作品的魅力。而這種激情演講決不是“作秀”,從根本上講它源自于教師對教學 的熱愛,產(chǎn)生在教師與學生心有靈犀的互動中,可以說,沒有愛心就不可能有課堂上的激情,更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在一次校友返校的座談會上,有位校友說,大 學里學的有些知識已經(jīng)模糊了,但華中師大文學院老師們上課時的那種激情卻記憶猶新。

  對學生來說,體驗式教學主張“引而不發(fā)躍如也”。文學教學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有些知識需要老師解釋,有些則要靠學生自己去感悟。李贄在《四書 評序》中說:“千古善讀書者,陶淵明一人而已。何也?以其‘好讀書不求甚解’也。夫讀書解可也,即甚解亦無不可者,只不可‘求’耳。蓋道理有正言之不解, 反言之而解者;有詳言之不解,略言之而解者。世之龍頭講章之所以可恨者,正為講之詳、講之盡耳!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少講、精講,若事無巨細地講,只 會使學習興味全無。讀書作為一種補充,總是與課堂教學相伴而行。在文學批評教學中,我們開出了一系列經(jīng)典書目供學生自學時選擇,讓每個學生在細讀和品味中 感受經(jīng)典的力量。當然,引而不發(fā)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師的作用在于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學習,尤其要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有位學生上完《文學批評》課后寫 道:“文學批評給我的啟發(fā)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學科的知識,更讓我收獲的是對整個文學的更深的感悟和熱愛。”

  文學教育與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

  閔建平:隨著“90后”成為大學的學生主體,這些學生在知識結(jié)構、學習方式和文化訴求上有一些新的特點,您認為高校文學教育應該如何適應新的教育對象,如何提升這些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胡亞敏:首先還是從教師說起。應該說,高校絕大部分教師是敬業(yè)的,但迫于評價體系的壓力,許多教師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爭取和完成各種指標上, 直接后果就是本科教學被漠視。因此,教師要回歸本位,培養(yǎng)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教師的價值是與學生的成長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個學校是否名副其實,一位教師是否 優(yōu)秀,其重要的考量就在于是否培養(yǎng)出高素質(zhì)的學生。美國學者白璧德在他的《文學與美國的大學》(1908)中就提出,“大學的目的就是(如果它要有獨立之 目的的話):它必須在這個量化時代中造就有‘質(zhì)’的人!蔽覀兊睦蠋熜枰獙⒛抗鈴母鞣N指標系數(shù)轉(zhuǎn)向活生生的人,認真關心這些有夢想、有渴望的“90后”學 生,做學生的朋友,盡可能了解他們的心理和需求。當然,一位教師不可能關注所有的學生,但如果每個教師都與幾個或幾十個學生做朋友,我們的高校就會充滿溫 暖和陽光。我還想說的是,教師的人格力量和學識水平對于學生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熏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表里不一甚至性格分裂的教師對學生的成長將產(chǎn)生毀 滅性的影響。

  閔建平:您認為今天的大學生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的人文素養(yǎng)?而文學教育在其間應該發(fā)揮怎樣的作用?

  胡亞敏:所謂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是才。文學教育首要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從目前高校的現(xiàn)狀看,盡管有很多學生很優(yōu)秀,但也有一些問 題,有的表現(xiàn)在品質(zhì)上,高分低能,唯利是圖;有的則關涉到生存能力的問題,如缺乏與人相處的能力,面對逆境往往有一種挫敗感等。在我看來,高校文學教育應 該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作用。我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能獨立思考的人。每個學生都應該具有獨立地理解自身和周圍事物的能力,一個缺乏獨立意志、對任何事情唯唯諾諾的學生是很難為社會作出貢獻的。

  讀書是獨立思考的基礎,文學教育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經(jīng)典的興趣,把讀書變成一種自覺。如今社會上誘惑太多,學校里潛心讀書的學生并不是很多。記 得一次碩士研究生面試,我詢問考生讀過哪些書,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他們中大部分人除了教材之外幾乎沒有讀過本專業(yè)的其他理論書籍,這是令人震驚的。因此,培養(yǎng)學生讀 書的興趣和習慣是大學教育尤其是文學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同時,教師有必要為學生提供經(jīng)典書目,鼓勵他們博覽群書,因為廣泛閱讀有助于開闊視野,激活思 維。而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讀書中運用足夠的自信去質(zhì)疑、理解和消化知識,使其成為自身知識結(jié)構的一部分。

  二是團體協(xié)作精神。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交給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學習——內(nèi)在的財富》中對新世紀人才觀作了定義:學會求知,學會做 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幾點對于中國大學文學教育極有啟示意義。良好的溝通能力對個人的成才很重要,尤其在當代社會,是否具有團隊精神是一個人能否成 功的重要條件之一。如今,我們的教學對象大部分是“90后”的獨生子女,他們在家里處于中心位置,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加上網(wǎng)絡發(fā)達,很多學生都把課余時 間和精力放在了網(wǎng)上,現(xiàn)實中的朋友并不多,甚至同一宿舍學生間的交流也很少,有的學生常感到莫名的孤獨。在教學改革中,我們曾通過課內(nèi)外各種學習共同體的 形式培養(yǎng)學生們“共處”的協(xié)作精神和溝通能力,使他們不僅享受到通力合作的快樂,而且還有新的收獲,學會了互相欣賞,發(fā)現(xiàn)身邊同學的閃光之處。當然,提倡 協(xié)作精神并不是完全忽略個人的興趣,團隊的成功同樣需要優(yōu)勢互補。同時,協(xié)作精神與學生的個人品德直接相關,其中學生的自律、誠信和寬容在與他人相處中也 是很重要的。如何把競爭性和協(xié)調(diào)性結(jié)合起來,探索有中國特色的高校文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這也是文學教育探索的目標之一。

  三是充滿愛心和快樂。馬克思講人的解放是一種全面自由的解放,它包括現(xiàn)實的解放、精神的解放和感覺的解放,其中關于感覺的解放過去我們講的很 少。文學教育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可以在人的感覺解放上走在最前面。有些大學生做事目的性比較強,在獲取一些有名目的東西的過程中往往失去了對學習 和生活的感覺和樂趣。我們希望通過大學教育特別是文學教育,培養(yǎng)學生純正的審美趣味和能力,使大學的生活更加完整。從高校走出去的人不僅僅是擁有一堆證 書、符號化生活的單面人,而應該是一個有愛心且感覺豐富的人。我們的學生需要學會感受愛,需要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感受周圍美的人、美的事物、美的音 樂、美的風景。而更高的要求是傳達美,傳遞愛,主動關心他人,在幫助其他人的過程中感受快樂。

  閔建平:您列出的這三點要真正實現(xiàn)還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我們師生的共同努力。

  胡亞敏:而這正是文學教育的職責和魅力所在。從高校走出去的學生應該是一個快樂的人,一個有大愛的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一任務任重道遠。

  文學教育與民族認同

  閔建平:您曾提出了一個概念——“趨同性焦慮”,這是針對高校文學教育提出來的嗎?

  胡亞敏:也不完全限于文學教育,趨同性實際上已成為當代的一種社會病。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所具有的解區(qū)域化的能 量,中國社會向西方趨同的現(xiàn)象愈演愈烈,蔓延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也滲入到民族的思想文化之中。我們?nèi)绻麑Υ说粢暂p心,毫無防范,將使中國文化的特質(zhì)逐 步被削弱,甚或?qū)е缕洫毩⑿缘膯适В罱K迷失自我,喪失民族個性,這是很危險的。高校的文學教育同樣也存在趨同性,經(jīng)常聽到的一個口號就是“與國際接 軌”,其實這是需要分辨的,有些東西可以接軌,有些東西是不能接軌的,尤其是人文學科。中國高校的人文學科一方面需要充分吸收人類的全部文化財富,另一方 面也需要保持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血脈聯(lián)系,負有傳承本民族文化和文學的責任,這正是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區(qū)別,而文學教育在保持民族優(yōu)秀文化 方面具有特殊的價值和作用。

  閔建平:最近您提出差異性研究,強調(diào)抵制同質(zhì)性或單一性,主張在全球化語境下培養(yǎng)學生對本民族的認同感。不過,關于增強民族認同感這一觀念有人覺得有過時或狹隘之嫌,您為什么在談文學教育時要談這個觀點。

  胡亞敏:提升民族的認同感首先是對全球化的回應,防止文學和文化被殖民,這是我們這些從事文學研究的人的一種警覺,我自己的研究實際上就經(jīng)歷了 從“別求新聲于西方”轉(zhuǎn)向本土的過程。同時我們在對西方的追尋中發(fā)現(xiàn),西方著述包括教科書很少提及中國的文學,除極少數(shù)西方學者外,大部分對中國知之甚少 或者根本不了解中國,因而他們不可能為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發(fā)展開出有效的藥方。目前高校存在的另一問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學在文科教學中有被抑制或被邊緣化 的傾向。因此,文學教育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和文化的弘揚、對于扭轉(zhuǎn)這種趨勢、喚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和文學的認同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中國文化和文學是一座殿 堂,需要細細品味,你不妨試試,在誦讀中國古典詩文的過程中往往會油然生出一種自豪感。當然,文學教育也需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和文化重新審視并做出新的闡 釋,尤其要關注其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這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同時,通過文學教育提升民族的認同也是當今大學生價值重建的需要。在價值多元的語境下,強調(diào)對民族的認同體現(xiàn)了一種價值取向,它將成為大學生精 神家園的支撐。我覺得之所以有一些大學生感到生活和學習沒有目標,甚至認為生命沒有意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目標和歸屬感。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 而讀書”,魯迅說“我以我血薦軒轅”,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理想和激情。對民族的認同感也彰顯出一種社會責任感。古人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沒有 民族意識的學生很難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當然,對民族的認同并不完全是一些抽象概念,它可以化成實實在在的行動,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每個人的奮斗正 是民族復興的基礎;而個人奮斗和社會需要的結(jié)合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xiàn)。

  民族認同與世界意識這兩者并不矛盾,全球化語境下需要多元文化的共存和發(fā)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興盛正是對世界的貢獻。更重要的是,有了世界這個 參考系,我們才能在國際關系中認識到本民族文學和文化的優(yōu)勢和不足,了解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才能有學習的動力和奮斗的目標。(閔建平)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