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150年前,當大清與日本幾乎同時準備邁向現(xiàn)代化時,雙方都意識到:必須向西方學習,以獲取充足的思想資源。
在初期,大清條件似乎更優(yōu)越,許多外國傳教士懂中文,他們起到了中介的作用,而日本當時西方傳教士較少,懂日語的寥寥無幾。
然而,直到1900年,中方翻譯西方典籍依然是“傳教士口譯+國人整理”,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無一懂外語。而在日本,許多已成名的學者帶頭去學外語,福澤渝吉初學荷蘭語,后轉(zhuǎn)學英文,連幕府的老中(相當于宰相)都在學外語。
面對新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決定了后來彼此的不同命運。甲午一敗,國人猛醒,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翻譯西書陡然增加,從那時到現(xiàn)在,許多西方名著已有多種中文譯本,然而,它們的普及率如何?讀過它們的人究竟有多少?
這是令人憂慮的現(xiàn)實:在洛克、盧梭等經(jīng)典作家300年后,能說清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區(qū)別的中國讀者依然少之又少,太多人混淆了平等與自由兩種價值觀,看不到它們之間的沖突,在時髦的新詞外,啟蒙之路依然道阻且長。
問題的關鍵,在于名著都有門檻,當我們高山仰止時,往往選擇放棄。結(jié)果,思想成了“專家們”的特權,普通人只能靠感覺、經(jīng)驗與傳統(tǒng)來做判斷,然而,以未曾祛魅的心靈,又如何能承擔起公民責任之重?
今年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嘗試推出“經(jīng)典超譯叢書”,它嘗試用更輕松、更口語化的方式來簡譯名著,從而給普通讀者一個接近它們的機會。叢書剛剛推出2本,顯得異常低調(diào),唯愿在斑斕紛繁的市場中,它們不會被忽略。
為此,《北京晨報》特專訪了該叢書的策劃人之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編輯陰木云。
以認真的態(tài)度斷章取義
北京晨報:“超譯”的方式似乎來自日本?
陰木云:是的。2012年日本大阪的一家出版社率先推出《感動人生的格言——超譯尼采名言》,沒想到取得巨大的市場成功,迅速翻了6版,銷量達10萬冊以上,由此掀起“超譯”狂潮,該出版社提出“本著認真的態(tài)度斷章取義”的口號,先后又“超譯”了《向歌德學習》等一系列名著。
北京晨報:為什么這套書這么受歡迎?
陰木云:原因很復雜。一方面,可能是受經(jīng)濟危機影響,日本讀者更愿意接受便宜、好讀的經(jīng)典書籍;另一方面,也與讀者定位有關,過去我們一提起大經(jīng)大典,就是十年磨一劍,就是反復推敲,可這樣的嚴謹之作更適合專業(yè)研究人員,是為他們量身定做的,普通讀者往往讀不懂,他們希望能有一個更方便接近名著的路徑,“超譯”滿足了這批讀者的需要。
名著同樣能縮水
北京晨報:一般來說,名著都是千錘百煉之作,妄加刪削,是否會讓讀者產(chǎn)生誤會?
陰木云:也不盡然,名著同樣可以縮水。在歐美,出版專業(yè)學術書籍往往要依靠基金,而投放與否,要由專業(yè)的學術委員會來評定,著作厚度有時也是評判標準之一,為了達到相關要求,很多名著不得不寫得厚一些。比如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為了達到相關要求,不得不兌了一些水分,完全可以通過“超譯”來瘦身。此外,像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其中有很多專業(yè)案例,普通讀者對此興趣不大,即使加以刪削,也不影響作者觀點,且方便了閱讀。總之,“超譯”就是做減法,因為它主要面向法科、商科、經(jīng)管、理工科等讀者,以普及為主。“超譯”還有一個顯著的優(yōu)點,它將原著的結(jié)構(gòu)打散,讀者可以從任何一頁開始看,更輕松也更方便。
要原汁原味還是貼近讀者
北京晨報:讓名著放低身位,走入尋常百姓家,會不會引來專業(yè)人員的不滿?
陰木云:一般來說,我們對經(jīng)典比較尊敬,講究原汁原味,面對日本出版界這樣的“超譯”嘗試,難免有些疑惑。這背后是兩種不同的思路,面向?qū)I(yè)人員,當然要以嚴謹為主,而面向普通讀者,則既要兼顧嚴謹,又要考慮方便,讓讀者們在面對名著時不再戰(zhàn)戰(zhàn)兢兢,可以輕松隨意地開始閱讀。其實,嚴謹與方便并不是絕對的對立關系,比如尼采的著作就很適合“超譯”,他本身很喜歡反體系化的片段式、格言式寫作,當然,也不是每本經(jīng)典都適合“超譯”。
“超譯”關鍵在作者
北京晨報:“超譯”是一種更簡便的翻譯,出版質(zhì)量如何保證?
陰木云:“超譯”以摘編為主,同樣有較高的質(zhì)量要求,關鍵在選擇怎樣的作者,因為作者要把自己的理解放在書中,所以一方面必須與原著作者有專業(yè)背景方面的關聯(lián),比如《物種起源》,我們選擇了有醫(yī)學背景的作者來“超譯”,另一方面,寫作上要有成績,要有個人化的東西,畢竟有的名著已經(jīng)過時了,如果沒有個性的解讀,讀者不容易產(chǎn)生親近感。好的“超譯”者必須具備兩種素質(zhì),一是對名著有現(xiàn)代理解,二是有獨特的語言風格。
“不嚇人”,把事做長
北京晨報:“超譯”已經(jīng)推出,但好像“動靜”并不大。
陰木云:對這套書,我們比較低調(diào),以裝幀為例,力圖親切、不嚇人,價格也便宜,讓大家感到親切就可以了,不能一上來就把大家給“鎮(zhèn)住”。今天的閱讀環(huán)境正在改變,地鐵里年輕人都在用手機閱讀,他們習慣了簡短的語言,我們把這套書獻給他們,幫助他們貼近經(jīng)典。我們不指望這套書能暢銷,還是先探索一下,把事做長。一般來說,大經(jīng)大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無關,但它對世界的影響異常深遠,甚至可以影響一代人,我覺得,把有質(zhì)量的大眾出版做好了,同樣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