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走進終南山的半個修行人

獨家專訪 《問道》主編張劍峰

http://taihexuan.com 2013年01月05日09:48 來源:深圳晚報 崔華林

  張劍峰,西安人,而立年后,因為南懷瑾開始關注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因為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一書開始走上尋訪隱士的道路。最終,他從青春文學圖書的情愛世界里出走,開始主持編輯《問道》雜志,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茶、武術等;并建立傳統(tǒng)文化傳習基地——終南草堂。

  四年來,他一遍遍地出入終南山,尋訪了六百多位隱士,將尋訪的過程發(fā)表在雜志上,而他自己也儼然也變成了半個修行人,時不時去山上小住。就連約訪的頭兩次,他電話一直關機,直到第二天午后才收到他的短信回復,他又上山了,才下山。

  五年前,張劍峰還時常在博客上寫文字發(fā)出疑問:《博客寫給誰看》或《靈魂住在哪里》;五年后,他變得更從容,不再患得患失心有疑惑,他將這變化歸結為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電話里,他的聲音很溫和。偶爾我在用筆記錄的間隙會有沉默,他也不急于打破,似乎知道電話那端的我正在奮筆疾書,留給我時間。

  1

  一本書改變人生方向

  2008年之前,張劍峰的身份是青春文學圖書編輯,與出版人路金波是合作伙伴。直到有一天,一個做出版的朋友出了南懷瑾的書,介紹給他。張劍峰形容“南懷瑾先生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闡釋像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從那以后,張劍峰開始用新的眼光關注傳統(tǒng)文化,一發(fā)不可收拾。

  如果說南懷瑾幫助張劍峰叩開傳統(tǒng)文化的大門,那么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一書則真正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這本關注中國隱士的書被翻譯成中文偶然走進張劍峰的閱讀視野后,他又激動又矛盾:激動的是從來不知道現(xiàn)代社會竟然還有這樣一群人按照古代生活方式隱居在山林里;另一方面又很慚愧作為中國人竟然沒發(fā)現(xiàn)身邊終南山的精深!斑@本書對我意義重大”,張劍峰開始對隱士產生興趣,決定去山上走走看看。

  2

  走進終南山

  現(xiàn)在再回過頭看,張劍峰認為自己以前在編輯青春文學圖書時,大多數(shù)時候都在隨大流,直到走進傳統(tǒng)文化世界后,才發(fā)現(xiàn)這世界自有其美妙和神奇之處。加上尋訪終南山隱士的奇妙過程,常年從事文字工作的張劍峰想要編輯一本讀物,來傳播和弘揚他所認知的文化,《問道》就這么誕生了。第一期《問道》出來后,市場反應不錯,很多讀者打來電話說喜歡。于是,一期期下來,這本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雜志到現(xiàn)在已經走了四個年頭了。

  然而,第一次上山尋訪隱士的過程遠沒有這般順利。張劍峰回憶,第一次“從南五臺開始走,跟一群驢友一起,結果什么都沒有找到!边@對他來說是個教訓,后來他才知道,遠遠看到一群驢友結隊進山,隱士們就關了門,或者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擾。“尋隱者不遇”次數(shù)多了,張劍峰后來才慢慢接觸到一些隱士,與之交流。

  張劍峰覺得很慶幸,在現(xiàn)今靜心讀書的人越來越少,而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的資訊越來越多時,《問道》這樣的傳統(tǒng)讀物擁有的受眾能夠有認知地追求自己內心的向往。

  3

  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是返璞歸真

  張劍峰認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內心和平安寧的向往,古今中外都沒有差異。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是返璞歸真,沒有標簽,沒有修飾,對物欲的追求把握平衡。

  他一直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傳統(tǒng)文化給予了他太多驚喜,也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整個人越來越放松。他解釋,自己以前可能更多的是盲從和恐懼,現(xiàn)在變得更自在和自信,哪怕有一些依然不太好的事情,他也有自信能夠處理好。而這種以前認為很荒誕、很不切實際的隱居生活方式,自己也還是可以做到的。

  還有他一直關注的隱居,在走進這個終南山的隱士世界后,他不再人云亦云,對生活方式、生活態(tài)度和智慧,連同自己都有了不同以往清晰的認識,學會知行合一?催^隱士們在山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晴耕雨讀,簡單樂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減少,相反卻實現(xiàn)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境界。

  針對當下國學熱,張劍峰有他的看法:人們在遇到解決不了的障礙時會本能地向人求助,就像小朋友遇到困難時會求助父母,傳統(tǒng)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現(xiàn)代人的“父母”。畢竟,它們是老祖宗的積累,集合了老人的智慧和小孩的純潔。不管時代怎么變,人的本能都不會發(fā)生很大變化。也是基于這一點,張劍峰善于在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價值觀之間找到相同點,他反復強調,很多東西本質上并無變化,只是在表現(xiàn)形式上發(fā)生了變化。不過,浸淫在傳統(tǒng)文化里太久,張劍峰承認,兩者之間仍有差異,現(xiàn)代文化更片面和局部,相比較起來,傳統(tǒng)文化更強調系統(tǒng)、全面的宏觀認知。他隨后又說,“互聯(lián)網(wǎng)消減了現(xiàn)代文化的片面感”,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將人人都變成主體”的行為更接近傳統(tǒng)文化里“相互為主體”的思想。

  4

  堅守傳統(tǒng)文化就像走山路

  五年前,張劍鋒還覺得生活的“這個城市像一個菜園子,我們每個人一個蘿卜一個坑,各自都有自己的坑,都逃不開自己扎下來的坑”。可工作之外,隨著去山里的次數(shù)多了,他漸漸找到更多放松和親切感。

  在張劍峰的帶領下,家人有時也會一起上山,他笑言“沒有人愿意拒絕到山林里住”的。但他也坦陳,山里居住有很多不便,物質條件極其有限,很多需求都回歸到最原始的階段。在山里居住的時候,張劍峰說自己樂于享受“粗糙美”。

  粗糙以外,是無邊無際的孤獨。張劍峰承認,一個人在山里住太久時,孤獨感時不時會襲來,但他已經慢慢學會“享受孤獨”。在他看來,孤獨更像是山中清冽的空氣,雖然寂寥,卻自有清冽的甘甜味道。這種美好的感覺不會停止,于他而言是更深刻的體驗。

  有人稱他為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者。但一路走下來,張劍峰沒覺得難,也沒覺得堅守有多凄苦,他樂在其中。他覺得自己做的事就像尋訪終南山里的隱士一樣,走很多山路,偶爾孤獨,但走著走著就發(fā)現(xiàn)一種空靈美,一步步朝前走,總有一天會接近目標。

  Business card

  名片

  張劍峰 1977年生于渭北古豳故土旬邑。初學繪畫后學文詞;中學時期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編過報紙;策劃過青春文學圖書。2009年深入終南山,尋訪終南隱士,相繼主編《問道》叢書,創(chuàng)建傳統(tǒng)文化傳習基地——終南草堂,已出版散文集《尋訪終南隱士》。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