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中國人的“東歐情結(jié)”
蔣藍(以下簡稱蔣):你不足16歲就進入北京外國語大學,為什么要學羅馬尼亞語?
高興(以下簡稱高):這就是自小培養(yǎng)形成的“東歐情結(jié)”啊。我和你都出生于1960年代,在我們童年,東歐電影像種子一樣發(fā)芽,我有濃厚的東歐情結(jié)。對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露天電影是兒時不可或缺的節(jié)目。小時候我看了很多露天電影,諸如羅馬尼亞的《多瑙河之波》《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阿爾巴尼亞的《第八個銅像》等。在我的記憶中,羅馬尼亞電影中一切是那么美好,而我也恰恰是通過羅馬尼亞電影看到了真正的女孩以及女人。胸部、泳衣、拳擊、槍戰(zhàn)……
蔣:我還記得有部電影叫《沸騰的生活》,中國人第一次知道了電子合成音樂!镀嫫绽锇病げ∝愃箮臁防锩嬗心信畵肀孽r花叢中翻滾而下的震撼鏡頭……
高:那個年代對于不少人而言是單調(diào)、灰色的,而羅馬尼亞的電影里沙灘、風光、穿泳衣的姑娘卻給我?guī)砹藦娏业囊曈X沖擊。東歐電影中的臺詞成了朋友、師生間對接的“暗號”,比如《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中的經(jīng)典臺詞“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真讓人熱血沸騰。我特別難忘的是女孩的一頭金發(fā),童年記憶就像種子一樣在心中生根發(fā)芽,然后長成了一棵“東歐情結(jié)之樹”。于是在報考大學時我毫不猶豫地選了羅馬尼亞語。其實,羅馬尼亞語語法變化很大,學習難度比英語要大,它屬于拉丁語系,接近意大利語。而我又不會羅馬尼亞語里特有的“打嘟!,當時只好每天在宿舍打一壺水,喝一口水含在嘴里苦練“打嘟!,一直練了好幾個月才成功。
電影是文學的一部分,無論哪個年代都能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最近有人研究東歐文學史已經(jīng)陷入了模式和套路,簡單地說“在文革的時候東歐文化研究一片荒蕪”。這種絕對的語氣和句式的使用特別要慎重,因為文學、文化是如此復(fù)雜和微妙,恰在那個年代,電影以獨特的文學和文化形式留在了一代人的記憶中。
蔣:你在大學里情況如何?
高:在北外和北大讀書期間,我的羅馬尼亞語老師有文靜高雅的達尼洛夫夫人,以及弗洛里琪格夫人,她有著魔鬼身材,簡直是學生崇拜的偶像。她們對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鼓勵有加,通常摸摸你的臉作為一種獎勵,老師的魅力成為了鼓舞我們上進的奇妙力量。平時自己學習朗誦密支凱維奇以及裴多菲的詩歌,為電影《人到中年》中達式常、潘虹的表演而感動……我在大二年級就開始外出當翻譯了,這就是小語種的優(yōu)勢,懂的人少。我一天可以掙50元,一月達五六百元,是學生里的“富翁”,因此買了很多書。我的外語突飛猛進,發(fā)現(xiàn)用外語表達“我愛你”比中文要容易得多……
八十年代真是金子般的年代:單純,向上,自由,叛逆,充滿激情,閃爍著理想主義的光芒。那時我們穿喇叭褲、聽鄧麗君、談薩特和弗洛伊德,組織自行車郊游,用糧票換雞蛋和花生米,看女排和內(nèi)部電影,讀新潮詩歌,推舉我們自己的人民代表;那時學校常能請到作家、詩人、翻譯家和藝術(shù)家來做演講。有一次北島同幾位詩人一道來校。禮堂座無虛席。對于我們那可是重大事件,我們很想聽北島說說詩歌。其他詩人都說了不少話,有的甚至說了太多的話,可就是北島沒說,幾乎一句也沒說,只是在掌聲中登上臺,瘦瘦的、文質(zhì)彬彬的樣子,招招手,躬躬身,以示致意感謝。掌聲久久不息。北島堅持他的沉默,并以這種沉默留在了我的記憶中。我們當時有點失望,后來才慢慢理解了他。詩人只用詩歌說話,北島有資本這么做。
蔣:何時開始接觸文學翻譯?
高:我常到《世界文學》編輯部去,大四時候就到雜志社去實習。八十年代初,楊樂云先生已在《世界文學》工作了二十多個年頭,臨近退休,開始物色接班人。高莽先生初次見我,大聲地說:“要想成名成利,就別來《世界文學》。”楊先生嚴格要求自己和弟子。幾乎所有時間都在挖掘選題、發(fā)掘并培育譯者。先生做起編輯來,認真較勁,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她常常會為了幾句話、幾個詞而把譯者請來,或者親自去找原著,對照原文、討論、琢磨、推敲。有時一天得打無數(shù)個電話。那時用的還是老式電話,號碼需要一個一個轉(zhuǎn)著撥。同事們看到,先生的手指都撥腫了,貼上膠布,還在繼續(xù)撥。在編輯詩人塞弗爾特的回憶錄時,標題就頗費周折。起初有人譯成《世界這般美麗》。先生覺得太一般化,不到位。又有人建議譯成《江山如此多嬌》,先生覺得太中國化了,不像翻譯作品。最后先生同高莽等人經(jīng)過長時間醞釀,才將標題定為《世界美如斯》。為幾句話幾個詞而費盡心血,這樣的編輯如今不多見了……這些言傳身教深深影響了我。2009年翻譯名家楊樂云先生90歲高齡魂歸道山。她最早在國內(nèi)介紹米蘭·昆德拉,其翻譯的楊·聶魯達、赫拉巴爾作品在中國擁有廣泛讀者。
文學之路,比別的路美好得多
蔣:你的老師楊樂云曾對你講“文學之路,比別的路美好得多”,但文學通常和清貧聯(lián)系在一起。
高:碩士生畢業(yè)后,有不少權(quán)威機構(gòu)要我,我在外交部擔任了兩年的駐羅馬尼亞的領(lǐng)事,我在黑海邊上工作生活。一旦離開翻譯和文學,視野固然開闊了,但卻發(fā)現(xiàn)自己已無法與之分離。拉開反而成為一種貼近。真實感受到祖國是多么具體:那是一本書、一首歌、一幅畫。我決心回到翻譯和創(chuàng)作中去。
蔣:你翻譯的東歐作品大致有多少?最困難的翻譯過程出現(xiàn)在哪一位作家身上?
高:有好幾百萬字吧,出版了近20本書。米蘭·昆德拉行云流水,翻譯沒有什么難度,一天可以譯五到七千字。昆德拉的作品不是在探討生命,而是在探討存在。生命死了就沒了,但是一個生命死了,他的作品卻依然存在。存在和人類的境況,才是昆德拉的議題。你知道斯特內(nèi)斯庫嗎?翻譯起來難度較大。而讓我至今難以忘懷的,是翻譯立陶宛詩人、學者和翻譯家托馬斯·溫茨洛瓦詩選。溫茨洛瓦被評論家稱為“當今歐洲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自謙懂得的語言并不多,而運用自如的主要就有四種,作品里典故眾多,文辭含有大量古典修辭,加之翻譯時間緊,我到了每天規(guī)定自己必須翻譯多少首的程度!那是個痛苦多于快樂的過程,不僅僅是挑戰(zhàn),簡直近乎磨難。也可以說,這本譯詩既是焦慮和忐忑的產(chǎn)物,也是愛恨交加的產(chǎn)物。那么,譯一本詩集,就仿佛在談一場戀愛。經(jīng)過此事后,我再也不會強迫自己去“接活”了。我慢了下來,小說散文一天譯2000字就很好了。而有些時候一個句子就會耗去一整天時間,真是“吟安一字滋味長”!
蔣:目前東歐文學翻譯的情況如何?
高:在社科院外文所,最悲慘的是從事東歐文學的翻譯家,由于我們這邊沒有鼓勵性的政策,他們所從事研究的對象國相對來說經(jīng)濟現(xiàn)在還不景氣,所以他們得不到任何的支持。東歐文學翻譯家有時候有很多東西都鎖在抽屜里。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文學翻譯家并未得到最基本的尊重。翻譯一千字50元稿酬!楊樂云的《世界美如斯》、李文俊的《喧嘩與騷動》的價值要抵過多少垃圾論文啊。我當外交官時,每天我在領(lǐng)事館批一批簡單的文件,每月待遇是現(xiàn)在的10倍。我最后的回歸,還是基于一種熱愛。但光憑熱愛,有時候還是挺難支撐的。
蔣:第九屆南國書香節(jié)上,將“最具開拓意識國際出版項目”獎頒給了花城出版社朱燕玲與孫虹策劃、你主編的“藍色東歐”文學叢書。
高:藍色是指流經(jīng)歐洲的多瑙河,也指天空和海洋。文學應(yīng)該具有更為深邃和廣闊的含義,我更愿意用藍色來指代東歐文學。該叢書譯者團體由余中先、李玉民等中國一流翻譯家組成,計劃在波蘭、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等國的上千部文學作品中,選譯近百部精品之作分輯陸續(xù)推出。所推作家均為享譽東歐的文學代表人物,更匯集了多位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如阿爾巴尼亞籍作家伊斯梅爾·卡達萊、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瑪、波蘭作家赫貝特等。作為現(xiàn)當代東歐文學一次整體性的巡禮,“藍色東歐”叢書規(guī)模之大、覆蓋面之廣、發(fā)掘度之深,都是中國出版界前所未有的。該叢書已被納入“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規(guī)劃”。目前第二輯即將推出。
做一個從容的漫游者
蔣:近幾十年,東歐出現(xiàn)了大量世界一流的作家和詩人,請談?wù)勀愕母惺堋?/p>
高:東歐國家的動蕩、遷徙變革可能都會引發(fā)一系列文化上相互交流和沖擊。近幾年我常在東歐國家行走,并把自己命名為“一個從容的漫游者”。戴厚英的長篇小說《人啊人》里,很多詩句都用的是密茨凱維奇的詩,F(xiàn)在波蘭還可以看到俄羅斯的文化印記、猶太文化印記。波蘭人在文化上受到俄羅斯文化眾多的影響和浸潤,但從民族關(guān)系、國家關(guān)系上來說,波蘭包括東歐的許多國家,對俄羅斯其實都有一種非常糾結(jié)的情緒。像這種文化的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包容就形成了東歐文化和文學特殊的一種豐富性和多元性,這也是為什么東歐很多國家即便在當時所謂的專制統(tǒng)治下,涌現(xiàn)出這么多優(yōu)秀作品和作家的原因。
蔣:東歐文化有一種“慢性”。
高:準確地說是從容。昆德拉在小說《緩慢》中,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問題:18世紀那種緩慢的節(jié)奏在哪里?18世紀那些從容的漫游者在哪里?以前我會帶團到東歐,但近幾年我一直找機會自己獨自行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節(jié)奏、時間都完全由自己掌控。這是多么貼心的一件事。缺乏這種從容,急吼吼地去搞遵命寫作,還有文學么?比如赫拉巴爾,他受到過哈謝克的影響,但他比哈謝克更精致深沉,語言上也更獨特和講究!哆^于喧囂的孤獨》是他最具代表性之作。小說講述了一位廢紙打包工的故事。一個愛書的人卻不得不每天將大量的書當作廢紙?zhí)幚。這已不僅僅是書的命運了,而是整個民族的命運。我們同樣遭遇過這樣的命運。小說通篇都是主人公的對白,綿長,密集,卻能扣人心弦,語言鮮活,時常閃爍著一些動人的細節(jié),整體上又有一股異常憂傷的氣息。我稱這部小說為“一首憂傷的敘事曲”。這種憂傷的氣息,甚至讓讀者忘記了作者的存在,忘記了任何文學手法和技巧之類的東西。這是文學的美妙境界,這是赫拉巴爾的魅力。
蔣:你如何看待漢語文學在異域的影響?
高:每年十月之前,有媒體邀我預(yù)測諾獎,我一般會拒絕。除了文學,諾貝爾文學獎還摻雜著太多其他因素。我覺得首先要解決的是漢語文學的國際傳播問題。中國文學的國際傳播力十分有限。文學翻譯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外文譯成中文,另一是將中文譯成外文。在我國,外譯中譯者隊伍龐大,而中譯外人才有限。漢學家中,有少量優(yōu)秀的中譯外翻譯家。總體而言,中國文學似乎還處于成長過程中。